让年轻人更从容地步入社会

时代邮刊 2025-04-14 17:40:51

随着招聘季来临,多地推出的就业支持政策也引发广泛关注。比如,在对应届毕业生的认定标准方面,上海、湖南等地适当延长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贵州、广西等地不再对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年轻人不用再担心稍不留神就丢掉“新手保护光环”;为方便毕业生求职,郑州、深圳、宁波等地都推出了免费住宿举措,解决年轻求职者阶段性、过渡性的居住需求。

近些年,青年面临的就业形势、求职心态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应地,一些既有规范也不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应届生身份认定为例,由于这一身份往往与落户、补贴、住房优惠等人才政策相绑定,且更多政策性岗位向应届生倾斜,使得很多年轻人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不得不慎之又慎。

考虑到相关招聘周期往往以年为单位,年轻人如果仅仅因为“失去身份”的顾虑,就止步不前,难免会蹉跎自我发展的黄金时间,影响步入社会的自信心。这也构成了一个值得反思的悖论:原本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何以在某些情况下反成一种桎梏?

如今,不管是应届生“保质期延长”,还是“缴过社保也算应届生”,认定标准放宽后,无疑能让年轻人择业时免去不少顾虑,拥有更多试错空间。比如,有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并非那么顺利,入职后才发现岗位情况与自身兴趣、能力特长并不匹配。对初入社会者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短暂的工作经历,也不会改变其“社会新鲜人”的实质。将应届生资格时限适当延长,创造了更多允许试错的弹性空间。

还要看到,除了按部就班地求学、就业,如今也存在更多元的成长模式。一些高校学生毕业后并没有马上进入职场,而是给自己留出“间隔年”和缓冲期,通过支教、游学、考察创业等不同路径,更好地锚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这种不完全与“社会时钟”同步的情况,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便是在降低他们所要承担的机会成本,这也是更包容的就业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求职青年提供免费住宿,同样能够减少年轻人的决策顾虑,展现城市吸引人才的诚意。对很多异地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住哪儿”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很多时候,他们求职当天未必能锁定心仪的岗位,而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连住数日的成本又较高。

对这些大学生来说,通过青年驿站、人才之家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临时落脚之地,不仅能使大学生在求职时更为从容,与用人单位展开充分沟通,也能通过这段短暂的“试住”,与这一城市产生更多感性的连接。

如今,很多地方都在着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除了宏观的政策方向,很多时候青年需要的,正是这种具体而微的帮助。不管是优化应届毕业生认定标准,还是为大学生求职者提供临时居所,都是在切实减少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以更从容、轻快的步伐步入社会。这些精细化、人性化举措,也是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具象化体现。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82期

2025年4月·新中年

编辑/宾丝丝

编 辑 | 胡晨曦 审 核 | 李 玲 终 审 | 黄 菲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