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巴别塔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这是西方世界中一个人权挑战神权案例,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据传,在很久以前人们受到洪水的侵袭,于是幸存者们只能逃到中东躲避着灭世的灾难。待洪水退后,人们担心一旦天灾再降下,依旧难以抵御,这样的话又能逃往哪里呢?有人提出,不如修建一座高达天际的塔楼,或许就可以躲避滔天的洪水。
团结一心的人们说干就干。然而,神又怎能容许人们挑战他的权威,因此巴别塔被毁了,人们语言也乱了。自此,语言不通的人们再也不能团结协力,挑战神的权威。从这则故事中,小君看到的是西方历史上,人权挑战神权的失败,也奠定了西方历史上曾经神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然而,在神权与王权之争,中国的先民们却走上了另一条道,其关键就在于隐藏在许久之前那场绝地天通的历史之变。
或许提起绝地天通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但若说起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相信大家就不会觉得陌生了。
据传,颛顼称为天下之主时,炎帝部落的后人共工为了争夺王位,带领着自己的部族向颛顼发起了挑战,一场上古大战随即爆发。相信结果大家都了解,战败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使得天空撕开大口,洪水喷涌而出,因此才有了女王补天的故事。闯下大祸的共工随后被流放,为了防止共工之祸再起,颛顼便下令彻底断绝了,上天与人间的交流,称“绝地天通”。
当然神话传说在历史的流传中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版本,所以我们就不纠结这些细节问题,而把重点放在“绝地天通”这主题上。不过,看完这个故事或许 有朋友会问了,为什么颛顼杜绝共工之乱要断绝人与神的交流呢?在神话中找不到的答案,我们可以到典籍中去探寻线索。毕竟,神话往往是一个民族早期集体认知的反映,它或许是历史的另一种形态。
关于绝地天通的记载,典籍中主要出现在《尚书·吕刑》和《国语·楚语下》中。在《楚语》中楚昭王问观射父关于“绝地天通”的问题,观射父认为所谓的“绝地天通”并非实指,而是政治与宗教的象征,是久远时期那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的象征,是原始宗教向礼制只需转折的象征。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血缘关系结成部族而群居,而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明和图腾信仰。但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部族间相互杂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国家体制也开始萌芽。此时便便面临了一个问题,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家族长老借用神喻来操控百姓,使得社会一片混乱。且旧时的祭祀活动往往愚昧血腥,也因此生出了许多事端造成部落间的摩擦争战不休,甚至托祭祀占卜而不听号令,这就严重的挑战了部落首领的权威,也阻碍了初生文明的有序发展。
于是,颛顼就“命重黎绝地天通”,以此来重构权利框架。但此举并非完全断绝了民间的祭祀,而是指定规范祭祀制度来分化和限制人们祭祀。于是,开启了士庶祭祀先祖、诸侯祭祀山川而君主祭天地的礼制规划,而这也意味着社会阶层等级划分的明确化。由此,作为统治者便垄断了与天神沟通的途径,神权也收归了王权所有。
自此,无序的民间巫术活动逐步演变为有国家高度垄断的庄重礼制,这也使得后世将“天”的概念抽象化,理性化并由周人衍生出“以德配天”的思想提出,以及天人合一理念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可见,东西方的一者走向神治,一者走向人治,主要还是源于,先民们的境遇不同所导致的认知不同。西方先民在天灾面前习得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而衍生了神治社会。而我们的先人则在,人祸的争战中学会了礼教治乱,以神道设教化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