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的开国将军,有不少都是穷苦人家出来的,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仅仅高中毕业,但也能被称为文化人。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个例外,他不仅受过良好的教育,还在战争中,完成了一本小说,并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他的军旅生活从北伐战争开始,直至解放战争,可以说是我国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部生动的历史。论军事经验,他在军队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萧克先生
21岁的时候,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在朱德的带领下来到了毛主席的面前。
他25岁就当上了红军的司令员,27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总指挥,29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最年轻的军团指挥官了,而且还是少数几个曾经在三个军团里工作的将军。
30岁时,他就是六个第一任高级将领中年龄最小的。
可惜,另外5人都当上了共和国的大帅,只有自己“屈居”于将军的位置。
这名有着这样传奇般的革命历程,还带着几分惋惜的长者,究竟是何方神圣?

开国将军
“白袍小将”龙尘看着那白衣男子,高声叫道。
我们要说的就是萧克,也就是我们国家的开国将军之一。
萧克生于一九○七年,祖籍湖南嘉禾县.父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大学士,家里有好几块田地,倒也不是什么难事。他从小就很聪明,六岁入学,熟读诗文,精通诗词歌赋,颇有雄心壮志。
萧克的哥哥嫉恶如仇,脾气暴躁,在一九二三年被军阀抓住,被残忍杀害。这件事,让萧克一怒之下,加入了军队。一九二六年到广州,却误了黄埔军校的入学日期,最后被陆军军官学院录取。
一九二七年三月,萧克大学一毕业,就被派往叶挺独立团当一名连长,开始他在战场上的生涯。

没过多久,蒋介石便叛变了,恰逢大革命的低潮,萧克果断地参加了共产党的组织,发誓要为颠覆旧制度而斗争。
南昌暴动以后,由于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包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肖克的队伍也被冲散了,只好返回故乡。在学生们的协助下,他发现了自己的组织,并跟随两大领导人朱德和陈毅于一九二八年一月发动湘南暴动。
萧克在革命失利后,带领500余名独立营的战士,带着全村的男女老幼奔赴井冈山。三月,红军到达湖南的龙溪洞,与毛主席相遇,他领导了秋收起义。当毛主席知道他们有五六十支枪,三百多支标枪时,紧紧握住萧克的双手,兴奋地喊道:“起义,起义!”直至一九六八年的“五一”国庆,天安门上毛主席也与萧克再次提起了当年的事情。

毛主席和萧克
四月,毛主席与朱德主席在延安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会晤。事实上,在“萧毛会师”以前,就有过“朱毛会师”。
一九三一年七月的一日,红一军团的司令员萧克,正在一片森林中向士兵们发表讲话。其间,三个国民党的战机呼啸而至,萧克却像没事人一样,不停地说着。
在敌人开火的时候,他从树林里钻了出来,躲在一个斜坡上看着。在敌人靠近的时候,萧克猛地站了起来,抬手就是一通扫射。张爱萍同志亲自目睹了他射伤了敌人的翅膀,使敌人仓皇而逃。

萧克任红八军团司令
一九三二年,萧克升二十五岁,任红八军团司令。
一九三四年六月,萧克率领部队在黄沙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敌人派了一架战斗机来轰炸苏联红军,萧克非常疑惑:为什么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他们没有轰炸我们的同胞?仔细一看,他在国民党的阵地上找到了一块白色的旗帜,用来辨认空中目标。
他又叫手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挂上了一块白布,这样飞机一打下来,就可以从敌人的头顶飞过,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最后,肖克率领部队杀出重围,斩杀敌人一千余人,并且重伤了钟光仁。
这一年七月,在五次“围剿”失败之后,萧克被赋予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任务。
“大树将军”龙尘看着那颗巨大的头颅,不禁大吃一惊。
那时候,党中央作出了一个战略性的转移,但是,在那个时候,长征叫做“西征”,而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同贺龙老板在西部会合。
中央革命委员会赋予萧克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带领他的部队走在最前面,为整个军队开辟一条道路。八月,萧克27岁,被指定为红军第六军团的指挥官。可以说萧克是第一个走上这条征途的红军高级将领。

萧克与王震
那是夏天,国民党军队在追击西路军的时候,天空中的飞机还在不停地发射着炮弹。
精通空中防御的萧克,心中一动,心中有了计较。说完,他便下令,让士兵们扔掉手中的斗笠,重新上路。
没过多久,17军团的一个旅也赶到了,此时敌人正被太阳烤的满头大汗,正愁眉苦脸,见路旁有这么多的斗笠,顿时眉开眼笑,像捡到宝一样,争先恐后地往自己脑袋上套。
然而紧接着自己的战机又是一连串的轰炸,敌人被打得溃不成军,只能放弃追赶。本来,敌人的驾驶员在天空中,只有红色的帽子才能辨认,哪儿有就打哪儿。
十月,红六军开进了贵州,萧克只好按照国民党高中教科书上简单的路线图前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恰逢此时,红军遇见一名英国瑞士传教士薄复礼,萧克便把他留下,用他来交换他所需要的药物。
拿下旧州之后,萧克惊喜的从一座法国教会得到了一份用法语绘制的贵州的一平方米地图,上面画得十分细致。正是因为有了薄复礼的帮忙,他才能将这份地图翻译出来,这对萧克有很大的好处。
这个叫薄福复礼的人,跟着萧克走了五百多天的路,走了五个省份,行程超过9600公里。后来,他又著成了一部名为《神灵之手》的著作,将这一奇妙的经验纪录于一九三六年年底发表。这也是为什么萧克才说《红星照耀中国》并非斯诺创作的首部关于长征的作品。

薄复礼
一九八七年,萧克经由外交部最终与薄复礼取得联络,并写了一封贺电,两个“老战友”自此再无瓜葛。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会见了薄复礼以后,红六军同贺老板率领的第二军成功地会合了。这时,红军的长征只进行了8天,萧克的部队就已行军2500余里。因此,在他看来,所谓的“万里”,肯定是要超过“千里”的。
十二月,贺老板攻下湖南慈利郡,并与萧克一同前往丈人家中做客,萧克亦在此时认识了他的未婚妻蹇先佛。
蹇贤福是蹇先生的原配妻子,也就是贺先生的三妹妹。因此,两人现在依然是共和国的“连襟”。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贺老板在战场上的时候,他又生了一个儿子。萧克与蹇先佛为蹇先任接产。接着,萧克、王震向贺老板打了个电报:“恭喜你造出一尊大炮!”
贺董事长一回家,就把自己的女儿搂在怀里,对萧克说:“你真有学问,快给宝宝取个名!”萧克就把小丫头取名为贺捷生。

萧克先生未婚妻蹇先佛
一九三六年七月,由贺总经理任总司令,二十九岁的萧克任第二集团军司令,也是最年轻的军团司令。
十月,他被任命为红31军团的总司令,这是少数几个在三个军团中都有军衔的人。
当抗日战争爆发时,三十多岁的萧克与贺老板一起,成为120师的副团长,在三个师中,他仍然是最年轻的一个。
贺龙和萧克
后来,他又辗转于全国各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惜,萧克只是一名将军的助手,从来没有亲自带队,这也是他的一大“硬伤”。
所以,除了萧克,5个第一个红军的第一个师都是共和国的大元帅,而1955年才“屈居”第一的位置。不少知道他是精英中的精英,纷纷替他“叫屈”。
不过萧将军对名利看的很淡,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说:「我本来是应该死的,只要能保住性命,无论什麽级别,都可以。」并且引述了一段历史,即东汉时期的冯异。
冯异是刘秀麾下的一员猛将,为人十分低调,每次将领之间饮酒论道,都会缩在一棵树下,不参加。正因如此,冯异才有了“大树将军”的外号。萧上将谈起这件事,就说:「岂不是我们中共的人,连古代的人都不如了?」

冯异
这段时间,萧克受到了不少的打击。
进入新世纪后,他在军队中先后出任多个重要职务,并出任政协副主席。不过,这位老人最引以为豪的,还是他在抗日战争中写下的一本心血结晶,《浴血罗霄》,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创作。
萧克很喜欢看书。你看,这是一部很棒的小说,它跟随了他最长的时间,那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只是这一次,它被一个同伴给遗失了,让萧克心疼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不但爱看书,还爱写作,他在湘赣根据地时,曾多次为我们党的报刊撰稿。
一九三六年,三军会合之后,他得到了一部苏联的经典著作《铁流》。本书以苏维埃工人、农民为主体,讲述了它的发展过程。其中许多剧情,对萧克这种身经百战的人来说,都是感同身受的。
萧克和他的同伴们,每次都会说起这篇小说,但他觉得,这篇小说虽然不错,但在气势上,还是差了一些,毕竟,在历史上,红军的历史,要比这篇小说更有意思。旁边的同伴打趣道:“你怎么不自己也来一份?”

正是这一句玩笑般的话语,让萧克有了第二个“孩子”。
一九三七年年初,萧克正在延安参加会议,他与同志们谈论世界上没有比得上的事情,于是决定撰写一本属于中国人民的小说《铁流》,并着手进行整体构想。
可第一次见面,他就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了,为什么?
由于萧克那时只有三十多岁,但是前面已经提到过,他的革命经验实在是过于丰厚。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把一九三四年他被派到北方,准备截断南浔线的事情说了一遍。
那时,萧克率军四千余人,长征两个多月,行程一千五百多里,从蒋介石五次大“围剿”中突围而出,最后成功地结束了这一战役,返回了红军。
这些都是他自己的经验和同伴们的经验,于是萧克迅速地为这本书定下了一个大致的构架,并将这支军队取名为“罗霄纵队”。
那时,战争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萧克更加忙碌起来。他能做的,就是抓紧一切机会,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来创作和创作。再加上八路军的生活环境很差,没有正规的纸,他用来写字的纸也是各种各样的。有时候,他可以熬夜写作,120师长关向应经常跟他打趣:“老萧,你又要去搞艺术了!”

他在平西基地的那段日子,才得以专心写作。虽说要训练,要反“扫荡”,还要搞政治建设,但至少夜里有个地方可以住,可以放心地写。
一日,阜平的一个小男孩萧星华生了一场重病。妻子蹇先佛焦急万分,连夜赶了十多公里的路程来到指挥部寻找萧克。这时,那位“大作家”正埋头写着什么,蹇先佛跟他说小孩生病了,他不理会,又讲了一次,还是没有理会。蹇贤佛气呼呼地跺了跺脚,转身朝黑暗中走去。
值得一提的是,萧星华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也是一名将军。
数日后,萧克去见蹇先佛,但妻子却对他视而不见。萧克一脸懵逼,追问了几句,蹇先佛也是一脸懵逼,说自己是不是疯了?
当平西基地发展起来时,吓得魂不附体的日本人,常常从北平派飞机来轰炸。萧克就坐在地上,不是在村民们挖的坑里,就是在林子里,继续写字。一九三九年,二百万字得第一稿,终于写成。

晚年萧克
《晋察冀日报》的编辑邓拓读了以后,劝他继续创作。萧克于是又改了两个版本,将四十万字的文字,增加了一倍。他最初的名字是《罗霄军》。
一九四四年,萧克正在延安读书,陈伯达对毛主席说:「萧克出了一本小说!」毛主席听后大吃一惊:“真是天才啊!萧克则是自我调侃道:“会长说笑了,我也就是学着点样子而已。”
写完后,由于战争频繁,萧克将原稿托付给蹇先佛,叮嘱道:“这又是我的儿子,一定要好好照顾!”
一九四七年年初,蹇贤福随着军队撤退到华北,照顾小孩时,她还随身携带一只大背包,里面装满了手稿。一天,在休息期间,蹇贤福由于过度劳累,在一处暂居的地方沉沉睡去。
睡了一夜,发现自己的包包不见了!这一下可把蹇贤福给吓坏了,安保部的同志们赶紧帮忙找,可是没找到!
到了午夜,站岗的士兵听到旁边传来“咚咚”的一声油罐子声,赶紧赶过来一瞧,那袋子还在!什么情况?

经大家一说,那贼见袋子里面全是纸片,身上又没带钞票,再加上保安部门对他严加看管,这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赶紧把东西还给了失主。
自此以后,小孩由他人看管,蹇先佛却要随身携带手稿,寸步不离,夜里也要躺在枕头上才能入睡。
民国时期,有些出版商看中了《罗霄军》,想要发表,萧克却觉得应该再做些改动,只是当时事务繁忙,加上当时情况比较紧急,才拖了下来。
其间,还有人居心叵测,拿《罗霄军》给萧克穿小鞋,甚至还以“反面教材”的形式印刷了一份。军事训练部的那个打字员,以前跟萧克在一起,对他的字迹再清楚不过了。萧克看着这张纸,感觉这张纸要好很多,所以直接毁掉了。到了老年,他为这件事情感到遗憾。
到了一九八五年年底,萧克退休后,才有了大量的空闲。《人民军队》也很想把这本书出版。
这本书已经写得很久很久了,很多东西都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他虽然已经七十岁了,但还是看完了整本书,并且,他还特意去了一趟罗霄山,想要重温一下五十年前那一战的经历。最后,他又对这本书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订,总共写了10多万字,最后将这本书的四十万字缩减到二十五万字,最后以《浴血罗霄》这个名字命名。

一部发生在抗战烽火中、经历50多年风风雨雨的神奇著作,在八一建军节前夕问世,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一九九一年,《红楼梦》荣获茅盾文学奖。萧克则在八十岁时进入了中国文学协会,担任了一个肩膀上挂着将军头衔的作者。
在2008年,萧克将军以101岁的年龄离开了人世。
将军虽已远游,但他的革命功绩以及他在战场上的传奇,会被后人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