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名旦“水上漂”王玉山

文化愿补不足 2025-04-23 21:30:51

光绪三十三年(1907)王玉山出生在五台山麓、清水河畔的长汀塘村,幼名虎全。他四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了河北省平山县长峪村的张美。因家境贫寒,难以维持生活,在王玉山九岁时,继父和母亲将他卖于五台县高洪口村的一个以张环为班主的科班学戏。他开始随业师年老五、白二笨学旦行。

王玉山

在戏剧舞台度过一生的五台柏兰村有名的男旦白二笨不笨,浑身巧气夺人,一生唱戏扮演旦角,最拿手的是出演正宫娘娘。除了扮相好以外,他最大特色是以稳传神,塑造人物活灵活现,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男旦,观众送他艺名“正宫娘娘”。除了唱旦,戏中角色缺啥扮啥像啥,对拉打更是精通,真的是多才多艺。到了民国初年,步入老年的白二笨曾在高洪口村传艺教戏,王玉山九岁时就在这里坐科学艺,白二笨悉心启蒙传艺,王玉山的舞台生涯从这里启航。

王玉山后又拜“买卖红”宋成名为师。经过两年的苦学,因不堪打骂,被迫逃班,一时不知去向。班主张环向继父张美要人,张美转逼王玉山母亲,其母找儿思儿想儿难见儿,万般无奈,自寻短见,含悲离开人间。逃班的玉山,忽闻丧母噩耗,悲痛万分,不知所措,经千回百折,走出阴影,立志学戏,带着丧母之痛,重见宋成名师傅哭诉衷情。宋师傅带着的悲痛他,投哼县“文友”戏班,拜“正堂旦”(疑为李子建)为师。王玉山到底逃班躲在何处,因由此失母留下终身遗憾不愿谈及,也成为其人生一谜。“正堂旦”见王玉山聪明过人,甚是喜爱。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他专攻武打,苦练旦角基本功,以超常的速度学会了《法门寺》《梵王宫》《梦鸳鸯》《二度梅》等小旦戏。师傅见他吃苦钻研,是块成事的料,之后更加意栽路,倾囊相授,步步从严。自古严师出高徒,他出师登台一举成名。他那宛若游龙的健美英姿,深得观众赞赏,人称“二明旦”,赞语是“打三日不吃饭,也得看一看二明旦”

王玉山(右)

两年后,矢志学艺的王玉山到代县、繁峙搭班,对且角行青衣、小旦。花旦、刀马旦、彩旦均有造诣,并极工台步、圆场。其腿功主要有颠、窜、蹑三种,特点是全身一股风,快步要碎,慢步保平,蹑步要轻,走动如浮云,似水漂。观众遂给他“水上漂”的艺名。他虽名声大振.但不忘博采众长。是时,玉山与繁峙举人高子明交好,高为其加工润色剧本,玉山受益匪浅。他看过“五月鲜”刘明山出演的《乾坤带》《血手印》《双官诰》等青衣戏,对其艺术造诣十分佩服,便潜心拜师求艺。

1933年,适逢刘明山回故乡忻县地区演出,玉山请人介绍,登门拜刘明山为师,当名气已盛的王玉山口称师父,大礼跪拜时,刘明山万分感动,从此悉心施教亲传,两人后来长期合作。当时,二州五县盛传的顺口溜说:“宁叫阎锡山不坐了,不要叫水上漂不唱了。”表达了广大观众对王玉山的喜爱和赞赏。

王婆驾鸡

抗日战争爆发后,“水上漂”王玉山返回五台、定襄、盂县一带,与“十六红”焦玉生合作同台唱戏。为宣传抗日救国,他自编自演了脍炙人口的抗日剧目《王婆骂鸡》。一次在盂县御枣口演出,因汉奸告密,被敌人包围,他急中生智,改装成老百姓突围,才幸免于难。

1938年10月,五台县沦陷后,他潜往呼和浩特搭建中路梆子戏班,又用积蓄的资金购置戏箱,与原北路梆子老艺人联手,创办了兴华剧社。在此,他以俏丽细腻的演技、扎实过硬的武功和独具一格的唱腔,赢得绥远观众的赞美和青睐。他的武功得益于曾亲传晋剧名家牛桂英张美琴和花艳君的名师筱吉仙先生,先生原唱河北梆子,后改唱晋剧。在与王玉山演戏的生涯中,他们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筱吉仙吸取了“水上漂”好多晋剧旦角的表演程式,“水上漂”学到了筱吉仙不少精湛的武打技艺。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以山西和内蒙古为主要演出区域的“水上漂”王玉山,经名师李子健、赵步桥介绍到北平、天津等地演出,受到北平观众和戏剧同行的高度赞扬。后来,又经李子健介绍,有幸结识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等京剧名家,其中与尚小云交往甚密。在这段交往中,他学会了京剧《霸王别姬》《花田错》等剧目的不少演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王玉山沐浴着春风,四处奔波,邀集北路梆子名家“小十六红”冯金泉、“舍命红”邓友三、“十三红”周陈贵、“三女红”宋玉芳、名丑丁耀辰、名旦“海棠花”和名乐师李全正等为骨干组成包头市晋剧团。后于1957年恢复唱北路梆子,王玉山曾任包头晋剧团一团副团长,兼任艺校校长,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20世纪60年代初,他率团赴京向党中央、国务院做了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报刊以《不愧为“水上漂”》为题著文登载,赞誉颇多。在此期间,年过五旬的王玉山更以谦虚好学的姿态,再次拜程砚秋为师,学会了程派水袖演技。

晋剧团

1961年夏,“水上漂”王玉山率包头市晋剧一团,回久别的故里五台做了最后一次演出。适逢五月十七传统庙会,消息传来,男男女女奔走相告,五台轰动了,五台人民沉浸在渴望和喜悦之中。在城西门外,越过古城壕的平地上搭起戏台。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看戏,在西城门洞前争抢着购买五分钱一本的戏报本,提前欣赏令五台人民骄傲的王玉山的剧照。人们又争相一睹生活中的王玉山的模样,王玉山来了,只见五十出头的王玉山中等身材,身穿咖啡色薄呢大衣,头戴咖啡色火车头帽,圆方脸上生就一对炯炯有神的眼,说起话来语速缓慢,但字句清晰。

这次率团演出实力雄厚,阵营庞大,名角荟萃,须生有周陈贵.张伟民,小生有武仙梅、庞秀英,青衣有郭秀云、曹玉香,黑头三花脸有白永、王玉玺、刘效礼、吴庆寿,丑角有名丑丁耀辰,王玉山的亲生女王巧云、义女王巧兰,当时已成为知名小旦。这次历时七日的演出.出演的剧目有《血手印》《打金枝》《薛刚打朝》《梵王宫》《秦香莲》《牡丹亭》《百花公主》《金水桥》《红娘》《三上殿》《算粮》《花打朝》《花田错》《三搜府》《斩十王》《梅玉佩》等,折子戏有《挡马》《射雕》《别母》《蜈蚣岭》等,现代戏有《三月三》《一家人》。演出正值贫困饥饿的“非常时期”,但戏台内外人山人海,不知有多少家乡人“打三日不吃饭,也得看一看二明旦”。这次演出中,玉山在《血手印》《红娘》《打金枝》《梵王宫》等剧中出演角色。年已五十四岁的他在《血手印》中饰演时值青春妙龄的王桂英,在《红娘》中饰演红娘,在《打金枝》中饰演沈后,在《梵王宫》中饰演阎兰英。乡人们无不称道他扮相俊美飘逸,做戏细腻传神,唱腔流畅圆润,念白道字清晰。观众们为其艺术最独特、最有成就的漂步和塑造的众多出神入化的人物形象拍手叫好。

玉山在演出《血手印》时,场上多次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血手印》剧情跌宕,情节感人。从昧亲、冤判,到祭桩,剧情推向高潮,当王桂英得知未婚夫林照德被判死刑,即将法场行刑的消息时,为了表现王桂英赶赴法场的艰难跋涉,心情的错综复杂、急迫悲愤,王桂英在丫头冬梅(女儿巧云饰演)的扶持下,于紧锣密鼓中,用漂的快步斜冲上场、把一路迷惘、焦急、失措的闺中女,以漂来刻画得淋漓尽致。一路上颠簸跌打,终于来到法场的王桂英,见未婚夫林照德被缚待杀,他以飞跪步急速上前,表现出王桂英悲痛欲绝的心情,通过一系列轻、漂、稳、快的台步,再加上水袖功演技的陪衬,他把王桂英这个深明大义忠于爱情、坚忍不拔的大家闺秀表现得活灵活现。

“水上漂”王玉山这次五台故里演出以后,五台城东西主街的照相馆门额上,挂上了王玉山在《红娘》中饰演红娘的黑白巨幅剧照,一直保留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王玉山所率包头晋剧一团,从五台城转赴省城太原演出,当时他还曾在太原戏剧界讲课传艺。在《山西日报》登载了《水上漂王玉山省城传艺》为题的文章,并附载讲课传艺照片。

《五台县志》对“水上漂”王玉山平生的艺术造诣这样评价:“王玉山表演艺术精湛,凝重含蓄,感情细腻逼真。除独攻台步外,水袖、绢、扇等艺术亦精。在用眼上,他总结出定眼、笑眼、情眼、回眼、呆眼、沉眼、媚眼、狠眼、怒眼等十种用眼法,达到形神兼备,以眼传神。他的唱腔更是别具一格,他在倒嗓后,根据自己的嗓音创造了说白唱法,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流畅舒展,悦耳中听,自成一家。《红娘》《梵王宫》《百花公主》《教子》《血手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保留剧目。”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王玉山受到非人的折磨,1968年农历腊月初八,他满含冤恨辞别人间,终年六十二岁。

“水上漂”王玉山的亲生女儿王巧云、义女王巧兰,是20世纪60年代的后继名旦。她们生于战乱,成长于新时代的戏剧舞台,在1961年回故里五台演出时,她们已继父志、受父艺出演小旦主角、青衣配角,并且与父亲王玉山同台配戏,俨然响当当的旦角,演出时,迎来无数掌声,给当时广大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