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槿夕先生
2024年的第一个月还没有过去,一纸公告成了很多人讨论的话题。
1月28日,广东吴川市长岐镇的一封《岭头村关于本村男青年介绍配偶的媒人激励办法》冲上了热搜,让大家真实地感受到催婚的到来。
1月22日,长岐镇政府有关人员回应记者,告知情况属实,“是他们村里贴了这个公告。”
个人认为这封公告的本意是好的,只不过未能实际解决男青年选择配偶的问题。
“因本村男性未婚青年人数逐渐增多,为了提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对青年人婚姻问题的关心父,发挥民间“媒人”穿针引线的积极作用,促使本村青年人早日完婚。”
这是这个激励办法的根本原因,这并不是这个村里的问题,而是很多地方正面临的问题。
针对男青年单身的问题,曾出现过一个“暖被窝工程”,主要群体就是农村单身男青年的背锅,尽可能地解决个人的婚配关系。
可是这不是简单的一个问题,媒人介绍给男青年的适婚女性,同样需要考虑,对方的家庭状况。
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两个人能够好好在一起,那就可以把小日子过好,可是一开始就没有沟通欲望,媒人怎么可能将两个人撮合在一起?
个人认为,应该将目光放在男青年为何单身上,而不是选择给媒人激励,毕竟媒人的介绍费不低,这不是长久之计。
激励办法中指出,本办法将试行一年,那接下来的压力就给到了媒人,她们是否会为村里30岁的男青年好好努力一把?
如果这个方法可行,那么会有更多人加入其中,媒人将会成为解决男青年单身问题的重要方式。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媒人曾经在男女婚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会给适婚的男女找寻合适的对象,从中赚取一点报酬。
然而,时过境迁,媒人逐渐被婚姻中介和线上平台而取代,双方的信息更为透明,媒人的作用就会被缩小。
在这封试行办法出来后,不少网友都分享了自身的经历,其中不缺还在单身的男青年,总结只有一句话,“他们并不是结不起,而不是结婚成本太大。”
在互联网时代,男青年的单身群体大,男女比例失衡的话题从来没有停止过,较为突出的就是农村大龄男青年。
他们多大是村里的留守青年,讲话和逻辑较为刻板,无法和同龄女性沟通,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因此成为了单身群体。
这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每一次谈论到最后,还是要女方家庭接受,但是适婚单身的女青年留守本村的更少,就会出现这尴尬的局面。
以30岁以上的未婚男青年为例,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婚姻市场上已经被淘汰的对象,极有可能面临终生不婚的风险。
说回媒人的话语权上,临近春节,相信很多人回家后,都会被家长催婚,让相熟的阿姨叔叔介绍合适的相亲对象。
接下来的春节期间,想必是单身群体最难过的一段时间。
换做是以前,媒婆手里会有很多待嫁的女生名单,只要男方出钱,就能上门商讨好日子,两家人敲定之后,女方是没有办法拒绝的。
这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往女方并没有决定自身婚姻的权力,后来随着恋爱自由的打破,媒人就没了话语权,慢慢被时代淘汰了。
媒人能够拥有主动权,主要还是因为以前的信息差,双方之间的了解不够,但是信息发展迅猛,媒人只要说出了对方的一些信息,那女方是可以查明情况的。
将希望放在了民间的“媒人”身上,是传统观念和自由恋爱的冲突,解决男青年的适婚问题,还是从男青年的自身上找问题。
具体到男青年身上,应解决个人实际问题:
如果经济压力大的话,那么还是先解决个人问题,由村里定档提供工作,改善个人的经济条件。
如果是个人的沟通问题,那么应该由村里的已婚人士辅导,集中解决因学历限制导致的单身问题。
如果是个人单身主义,那么可以尊重对方的选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婚姻。
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男青年单身的问题离不开个人经济、情商沟通和抗拒情感等等,并不是简单的媒人介绍能够解决。
这段时间,公布出来的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各种因家庭纠纷而出现的热搜事件,都加重了年轻人想要结婚的负担,不止是男青年无法结婚,还有女方不愿意结婚。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短期内无法解决,只能看个人是否有强烈的结婚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