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亲生的孩子,我为何会讨厌他?心理专家揭秘

诗琪说育儿 2025-03-19 13:29:57

34岁的林婷站在厨房里,机械地清洗着儿子的奶瓶。

她两岁的儿子刚刚在卧室里哭闹,叫喊着要妈妈。

半小时前,孩子把热粥打翻在她新买的衬衫上。

这些细节像针一样扎在她心里,但更令人困惑的是她的情感。

作为一个母亲,她发现自己对孩子产生了奇怪的情绪,甚至有时候讨厌自己的亲生孩子。

到底是什么让她这样?

情绪水库的枯竭——母亲面临的隐秘困境

心理学中的情感耗竭理论揭示了一种常见但不易被察觉的现象。

妈妈们心中有一座“情绪水库”,刚有了孩子时充满温柔与期待。

当哺乳的疼痛持续72小时,当丈夫抱怨“带娃能有多累”,当婆婆挑剔每一个细节,这座水库就开始出现裂痕。

林婷的情绪水库也不例外。

她回忆起自己独自一人在半夜换尿布、给孩子喂奶,然后哭泣——这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因为她感受到无尽的孤独和无助。

长此以往,这种情绪上的应激源让她感觉被掏空,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一位妈妈曾说,她感觉自己像一台老式饮水机,孩子每次来按按钮,她只能发出空洞的咕噜声。

情感耗竭就像手机过度放电,母亲的心也会在保护机制下“关闭”。

角色与自我的冲突:妈妈们无处逃遁的剧本

社会赋予了母亲特定的角色与期待。

妈妈们被要求能胜任各种角色:营养师、早教专家、家庭医生,还必须保持永远温柔得体的微笑。

这远不像演话剧,因为没有脚本,还得应对每一个突如其来的“剧情”。

有位二胎妈妈道出了真相:“我好像分裂成了两个人,一个机械地带孩子,另一个冷漠地看着自己。

” 在这个没有剧本的育儿日常中,任何失误都被聚光灯放大,母亲只能在角色中不断挣扎。

这种冲突下,妈妈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和释放出负面情绪。

林婷也曾体验到过,当她一次不小心哄睡失败,就能引发丈夫的不满和指责。

她成了一个被逼着演戏的演员,不断失去自我。

重拾自我:从育儿压力中找到新的平衡

重拾自我对于每一位母亲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将“张女士”变成了“某某妈妈”,她们的个人身份被掩盖。

但要想在育儿路上找到平衡,妈妈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

32岁的苏阳,连续失眠三个月后决定做些“离经叛道”的事:她把孩子托付给丈夫,独自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

当灯光暗下,她哭了,不是为剧情,而是因为她终于记起了自己是谁。

她发现,偶尔不完美、不在乎,正是她重拾自我、恢复情感的重要途径。

身体与情感的呼应:压抑情绪的表象

心理学研究指出,长期压抑的情绪会转化为躯体反应:愤怒变成偏头痛,委屈凝成乳腺结节,焦虑化作便秘。

这种转化让很多产后妈妈感到疑惑和痛苦。

32岁的赵敏,哄睡时手抖得再也抱不住孩子,最终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咨询师帮助她重拾对生活的感知,从洗澡的水流到咀嚼的甜香,这些微小的感官复苏,慢慢融化她的情感冰山。

这些细节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对重建内在情感体系非常重要。

重新校准爱的温度

打破这些困局,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改变,只需允许自己偶尔的“不爱”:让孩子看一会儿动画片,喝杯热咖啡;坦然告诉丈夫需要独处;在母婴室对其他疲倦的妈妈给予理解的微笑。

38岁的林珊第一次拒绝家长群的周末聚会邀约,带着女儿去公园看蚂蚁搬家时,她找回了初为人母的心动。

母亲们逐渐明白,爱不是永不枯竭的瀑布,而是需要定期维护的喷泉。

结束时,育儿的真相或许是,母亲们不必是完美无缺的超级英雄,那些在夜里怀疑自己的妈妈们、对着熟睡孩子偷偷流泪的妈妈们、渴望独处时光的妈妈们,并不怪异,而是废墟上重建自我的勇者。

当社会停止用“伟大”绑架母亲,当我们卸下“为母则刚”的枷锁,真正的母爱才会像经过休耕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1 阅读:3

诗琪说育儿

简介:育儿路上的贴心伙伴,助力宝宝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