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守辉 华略智库开发区研究院院长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 HUALUETT)
常州,凭借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聚焦新能源开展十数年的产业布局深耕,让“世界新能源看中国,中国新能源看常州”的理想逐步照进现实。在《向“新”求“质”,抄不抄新能源之都常州的“作业”?》上篇中,我们梳理了常州从“学民”到“学神”的蝶变史,今天将继续同各位读者一道探秘其新能源产业崛起背后的底层逻辑与经验启示。一起来看!
全文5017字,阅读约11分钟
根据今年9月份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新能源再次晋位至第三名,仅次于上海和深圳,其中新能源投资热度三年蝉联第一,新能源优质企业最聚集排名全国第五,高端人才最聚集排名全国第六,创造了二线城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的奇迹,成为名符其实的“新能源之都”。深究常州新能源产业“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再到“优中做强”的历程和脉络,有不少可供其他二三线城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抄写”的作业。



图源:胡润百富

时移势易:常州的“作业”也不是那么好抄得
(三)没有连点成片成群成林的产业生态建设,是不能让潜在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的从全产业链生态看,常州能建成如今与北上广比肩的新能源之都,是与其长期深耕细作新能源、链式蔓延集群发展分不开的。
——闭环链式产业生态圈。精耕细作新能源生态,常州现已形成“发储送用网”新能源产业闭环,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胜势蝶变。
发电上,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形成了以天合光能、东方日升、顺风光电等龙头企业为依托,覆盖除多晶硅料以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在风能发电领域,形成了以天晟新材、长海股份、欧文斯科宁、阿克苏诺贝尔等重点企业为主,涵盖产业链上游叶片、中游主机、下游塔架以及风电运营商等环节;在光热发电核心部件领域,实现了国产高温真空集热管出海商用。
储能上,实现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深度布局,涵盖电池材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2023年),居全国首位;储能电池领域,涉及正极、负极、隔膜、结构件、智能装备等领域,大多国内外细分行业龙头企业(除总部以外)都在常州建立了最大基地。

图:在位于江苏常州溧阳的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进行电池生产。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输送上,常州拥有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电力电缆、配电控制系统、变压器制造等智能电力装备全国领先。
应用上,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拥有以理想、比亚迪为龙头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聚焦和培育覆盖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气仪表系统、灯具、汽车车身、汽车内(外)饰件等10多个领域配套企业;“网联”上,“车、能、路、云”的融合发展,为培育典型应用场景筑实基础;其他配套上,充电设施领域,拥有全国最大民营充电设施运营商万帮数字能源,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氢燃料电池领域,中车戚墅堰机车已研制了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永安行发布了国内首款大规模量产的氢能自行车。
——全域分工协作。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合作共赢原则,常州6个市辖区新能源产业“形散实聚”,形成了全域良性循环发展“微环境”。新北区以比亚迪整车制造为主,兼顾发展光伏及零部件产业;武进区以理想汽车整车研发、系统集成和精密部件为主,兼顾发展充换电基础设施和精密部件等特色领域;金坛区以动力和储能电池为主,兼顾发展关键材料与制造装备研发等;天宁区以智能网联设施设备为主,争创省级车联网先导区;钟楼区依托常州市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常州市大数据产业园等创新载体,探索新能源应用创新、模式创新。

图:在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的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忙碌。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全方位配套服务。常州始终贯彻深耕新能源产业理念,在政策扶持上,先后出台“创新20条”“产业30条”“新能源10条”等政策包,并把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升为地方条例,省政府也专门出台指导意见予以支持。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先后成立天目湖储能研究院、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培育国创、南德、中汽研等10多家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新能源研发“最强大脑”。在资本扶持上,成立新能源投资集团和产业投资基金,拟撬动1600亿元以上社会资本,支持优势企业对内对外并购,打造全国知名的新能源REITs私募管理中心。在人才服务上,对来常工作的青年人才,实施“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人才公寓3年“免费”入住,青年驿站3个月免租。
发展成效
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入选首批江苏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试点,规上企业完成产值超768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50%,其中电池产业集群1777亿元、新能源汽车集群1400亿元、光伏产业集群1121亿元,贡献率达98.9%,成为全市首位产业,支撑常州成为新晋GDP“万亿之城”。
借鉴启示
任何一座城市的崛起,都离不开一个战略性、引领性、支柱性产业的拔地而起。从2009年全国抢跑新能源赛道起,常州始终坚持产业生态思维,有条不紊先后布局电池组、汽车研究院、整车以及零部件等,最终形成“2+5+N”产业链群(“2”是理想、比亚迪两家整车企业,“5”是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江苏时代、时代上汽、北电爱思特5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N”是众多上下游零部件企业)。
同时,常州还强化科技创新,聚集了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半导体(异质结)叠层新能源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省级科研中心,成立了新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输送、新能源汽车等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业学院,吸引新能源全领域的企业加速集聚,形成企业不出本地就能配齐生产所需的各种零部件的最佳产业生态圈。
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区来说,在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迭代升级过程中,既离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要素资源支持,更离不开政府精心呵护的良好产业生态。

图: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来源: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官网
(四)没有不拘一格的开创性举措,是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突围成功的从区域竞合看,常州能建成如今与北上广比肩的“新能源之都”,与其“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城市精神是分不开的。
——敢于“压重宝”先手争抢新能源核心组件(锂电池)。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常州于2015年一次性注资28亿资金“救活”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经过注资重组、变更技术路线(磷酸铁锂电池转三元电池)、转换业务赛道(商用车转为乘用车)、总部迁移(由洛阳到常州)、人事变革等市场化转型,中创新航已从2015年的转亏为盈、市占率2.9%、全国排名第九,发展成2023年的市占率8.49%、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特别是面临2018-2020年新能源电池的行业调整,常州再次顶住巨额亏损的压力,投资抄底中创新航,与企业共同进退,抗过行业三年调整期。
——敢于“赌前景”引入两大整车链主。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比亚迪、理想两大整车链主企业的相继入驻。其中,最为传奇的要数“3页PPT”招引理想的故事。2016年,由于市场定位和技术选择不确定,屡屡碰壁的理想,到常州武进区“碰运气”融资,没有想到仅有3页“理想”的PPT遇到了“伯乐”,经过多轮密集洽谈,武进区以“厂房代建+招投结合”的创新模式,投入7.8亿元到理想汽车。自此,造车新势力链主企业理想不仅开启自身爆发式增长传奇,也拉开了常州竞速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时代序幕。
同样,另一链主企业比亚迪落户常州也体现了双方的相互成就。比亚迪常州基地的负责人介绍,2019年比亚迪落户常州,最重要的原因是常州在交通、土地、项目、政策、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诚意服务,特别是常州高新区只要有1%的落地可能,就会用100%的力气去拼搏的服务精神打动了比亚迪高层,最终常州首个100亿元投资的最大项目落户常州高新区。

图:比亚迪常州基地,来源:《常州日报》
2021年,比亚迪又在常州高新区投资10亿美元加建新项目;2022年,又将总投资高达100亿元的新项目落户常州高新区。现如今,600多家规上新能源供应商顺势“卡”入比亚迪、理想牵头的产业链,形成了产值超45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敢于“花重金”支持全域场景示范。根据今年最新上线的新能源应用场景地图,目前常州全领域涌现出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等丰富场景,让“场景”变成“风景”。
交通出行领域,建设了大量充电桩和充电站,打造了一批新能源汽车主题服务区,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全面推广,中心城区1公里的充电圈已经形成。
能源互联网建设领域,探索建设光伏一体化建筑、光储直柔建筑、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和氢能综合应用等绿色能源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支持光伏电站、储能电站与智能电网友好互动、智能互联,光储充社会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
新能源衍生领域,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车电分离、电池银行等新模式新业态,并探索建立充电设施标准化体系,鼓励新能源企业参与绿电交易。截至2023年底,常州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1.4%,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位列江苏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9万辆,保有各类充电桩超过6.14万个,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30万千瓦。
发展成效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三次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从2021到2023年,由全国排名第5晋升到第3,连续超过武汉、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2023年达到67.8万辆、同比增长一倍、首次进入全国第六,连续超过广州、重庆等市,出口近12万辆,增长165倍。动力电池产销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出货量全国第一,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
借鉴启示
在不确定的变动中,创新性地寻找确定性,是每个城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选题。常州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虽然依赖其原有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但不可忽视地是其超前的国际化产业视野,以及敢为人先、勇于担责的政治生态,特别是逆行业周期选择理想,超常举措风投“中创新航”等创新举措,是常州新能源产业“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关键。
对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区来说,抢抓产业风口机遇,特别是行业周期转换时,寻找产业风口不确定中的确定性因素,并出台超常规的创新举措,狠抓产业落实是主政者善政、善事、善时、善动的使命任务和责任担当。

图:在江苏常州理想汽车智能制造基地焊装车间,机械臂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柳文惠 摄

以假修真:后来者“抄作业”赶超的不二秘诀
产业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命脉,是区域竞争的关键战场。常州“从无到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可供“不信命运安排”的二三线城市活学活用。
(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比较优势中促进优势产业升级为主导产业自身资源禀赋是各地产业发展的起点、根基和不竭源泉。当前各地竞争激烈,特别是对中西部后发展地区来说,本地要素资源禀赋并不突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明显不如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因此,各地培育发展产业既不能追赶跟风遍地撒网,更不能脱离自身实际盲目推进现有优势产业换赛道升级,一定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通过区域优势比较分析,来找到产业、要素、资源最佳的配置方向,而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如同常州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咬住“新能源赛道”不放松,持续突围各类资源要素聚集阶段、龙头培育壮大阶段、产业集群壮大阶段、最优产业生态成形阶段等关口,才能把原有新能源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成为搬不走、打不散的根植性主导产业。这才是学习常州新能源产业的真正秘诀。
(二)锚定长链条景气产业,在提质增效中引导主导产业转化为支柱产业新能源被称作制造业发展的“诗与远方”,是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突围破局”产业。从德国、日本、韩国相继崛起的进程看,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汽车整车产业,始终是中等强国标配的支柱产业,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富民景气产业。对一个地区来说,把主导产业升级为支柱产业,除了选准长链条、长景气的产业赛道抢占先机外,最重要的是产业高质量集聚、高效益产出。
在产业集聚上,要学习常州“产业+基金”“投资+招商”多元联动模式,围绕核心零部件和整车制造,开展多频次、高标准的要素资金投入,形成覆盖全产业链、梯次分明、上中下游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群规模效应。
在产出效益上,要学习常州全过程加持科技创新平台经验,不仅与大院大所共建国家、省级实验室,还与院校和重点企业合作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真正为产业升级、企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是学习常州升级主导产业为支柱产业、实现行业领跑的不二秘诀。

图:常州城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三)关注前沿风口产业,在区域竞争中“无中生有”孕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根本区别在电机、电池、电控,其中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核心中的核心。常州在布局新能源产业中,牢牢扭住电池这个新能源风口的“牛鼻子”,抢先布局电池组,将电池组沿产业链垂直拓展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转动、电气、底盘等系统以及整车、零部件生产,沿产业链水平拓展到创新体系、充电设施保障体系、运营与服务体系等,目前常州新能源产业链完整度达97%(2023年),是全国唯一覆盖新能源“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的城市。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无中生有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最为关键是要像常州一样,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本地产业能产生深度融合“核爆”环节,并以核爆为基点,沿产业链垂直和水平拓展,最终形成上下游贯穿、左右互融互促的根植型产业链群,引领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学习常州“无中生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传法宝。
*题图:在江苏常州理想汽车智能制造基地总装车间,工作人员在检查车辆外饰(2024年5月31日)。新华社记者 柳文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