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布衣公子个人的理解,知识管理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

布衣公子 2023-01-12 10:35:13

1.2 知识管理概述

1.2.1 知识管理的内涵

也许你未必知道这么一个概念,但在日常的工作或生活中,实际上你已经在开展类似知识管理的活动,比如,随时的资料查阅、收藏、转发,文章写作及发布,朋友圈或微博的感悟分享等等。

但知识管理并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学习或研究。以布衣公子个人的理解,知识管理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

其一、知识管理是锻造核心能力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读书学习做笔记,更不仅仅是将知识搜集、归类和存储,而是在设定的知识体系框架内,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整理、消化和融会贯通,使个人或组织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从而获得生存的能力。

这个过程相当于写一篇论文,或者说开发一份课程,甚至是出一本书。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说,这个过程有点接近将显示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由于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个人或组织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因此,知识管理也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开展的活动。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其二、知识管理是经验、能力固化的过程。即,它是将个人或组织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所锻造出的智慧、能力,以知识的形式固化下来。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说,这个过程有点接近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当经验、能力固化为知识财富之后,既避免了知识的浪费,又可以通过知识快速培养人才。比如,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先生曾说,“华为公司最大的浪费就是经验的浪费。”(2014华为知识管理大会)

又比如,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先说:“做企业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的运作不依赖于人,而是曾经在企业里工作的人的智慧积累。如果把每个在这里工作的人的智慧都积累起来,新来的人就可以在前人的智慧上去工作。”(《百炼成钢:汇川技术企业文化故事集2020版》)

结合上面我对知识管理两个方面的理解,以为个人为例,我的第一轮知识管理(2010-2012)以第一方面为主,第二轮知识管理(2022-2023)以第二方面为主。

1.2.3 知识管理的案例

1.2.3.1 中国古人的知识管理

我们的祖先对典籍的保存、整理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自伏羲氏画八卦开始,中华先民就开始了知识管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我们的祖先最早的知识管理成果。遗憾的是,它们早早失传,只留下书名让后人怅然若失。

《尚书》序言中写道:“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春秋末期,孔子“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尚书序》),遂编纂《春秋》,整理《六经》,对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知识管理第一人。

正如柳诒徵(liǔ yí zhēng)先生所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南京中山书局,1932年版)

历史上,官方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知识管理工作。比如唐朝魏征主编《群书治要》、明朝解缙主编《永乐大典》、清朝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但遗憾的是,这些鸿篇巨制因战乱皆有部分丢失,并不完整。其中,《群书治要》幸得日本遣唐使抄录后带到日本,其部分内容侥幸得以传世。

1.2.3.2 古代阿拉伯人的知识管理

阿拉伯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更方便从事东西方的贸易活动,从而又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古代阿拉伯人特别注重对知识的管理,从8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开展了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历史上称之为“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据说,正因为此,许多珍贵而湮没已久的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古印度典籍因此得以复活。

在阿拉伯有一句古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拉伯第七任哈里发马蒙对知识的渴求达到狂热的地步。他派遣使者分赴各地搜集珍贵典籍,让学者把各国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付给译者以同译稿相同重量的黄金,这也许是世界史上最昂贵的稿费了。

1.2.3.3 当代企业的知识管理

胖东来以百科的方式在官网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叫做“胖东来百科系统”,包含:专业知识、实操手册、培训、规章制度、文化、行政人事、车辆管理、影视中心、考核方案、客服等十几项类别,截至2023年1月8日,我访问时止,有17714个词条;148989次编辑;1355人参与。

难能可贵的是,胖东来的知识体系,并非仅限公司内部访问,外部访客也可以阅读学习。

1.2.3.4 布衣公子的个人知识管理

我开始自己的知识管理,源于一个挖井的故事。那时候,我正处于人生低谷,工作不如意,对未来充满迷惘,想离职,又没有一门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描述的:说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两山之间有一条潺潺不绝的溪流。他们每天几乎都会在同一时间到山下的溪边挑水,从未间断,久之彼此成为朋友。如此,五年时间过去了。

然而,一个和尚忽然多日未下山挑水,另一个和尚颇为担忧,前往探望,却发现好友安然无恙,正在悠闲地练功。“朋友,为何你多日不下山挑水,怎么解决吃水问题?”他问。

朋友带他走到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完成,我就不必再下山去挑水了。”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故事有何感想。大多数人通过工作挣薪水就如同故事中的和尚去挑水,挑水就有水喝,不挑就没有水喝,我们上班才有工资,不上班就没有工资。如果有一天突然失业,或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工作,我们能够支撑多久呢?

这虽然只是个鸡汤式的寓言故事,但却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于是,在工作之余,我开始了给自己挖井的历程,也就是个人知识管理,逐步锻造出自己的核心能力,算是有了一口自己可以依靠的井。

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3日,我完成了第一轮第一阶段的知识管理。2011年3月26日,我顺利入职苏州工业园区一家外企,担任人事经理;2012年10月8日,又入职苏州吴中区一家近万人的上市公司,担任企业文化经理。

正是由于个人坚持知识管理,才最终改变命运,让我的人生逐渐走上正轨。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