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25岁的蔡和森提出的这个主张,毛泽东: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初出茅庐的西瓜 2025-03-25 11:34:02

说到蔡和森,爱好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一提起他,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他的理论贡献。但更加不能忽视的是,蔡和森首先是一位为实现“匡时救民”夙愿,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并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实干家。

曾经笔者在一篇帖子中看过这样一段比喻:若毛主席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卧龙”;那么蔡和森就是如流星一般短暂却耀眼的“凤雏”!

1895年,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父亲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一个破落的小官吏。但他作风不端,官僚气十足,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无法忍受。便在蔡和森4岁那年,带着孩子回到了湖南老家双峰永丰镇,并结识了秋瑾。

在秋瑾的影响下蔡和森的母亲成为了一名思想进步的女性,她时常跟孩子们讲述秋瑾的故事和革命事业,且自己也参与其中,这让蔡和森从小立志要成为能为国家奋斗效力的人。

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杨昌济的学生。在这里他结识了毛泽东,两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结为挚友。

在这一届学生当中,杨昌济最得意的学生就属蔡和森和毛泽东了。毛泽东学识渊博,为人奔放,才华横溢,具有远大抱负;而蔡和森学习勤奋,修身严谨,见事敏锐,说理透彻,也是“内有恢恢之志”的志诚青年。

1915年,杨昌济在给好友章土钊的信里介绍毛泽东和蔡和森时,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奇才,前程远大,君不方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毛泽东及其他有志青年在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了新民学会。会内同仁当时评价说:“蔡和森是思想家,毛泽东是实践家。”同年6月,蔡和森受学会的委托,赴北京组织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1919年12月,蔡和森和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向警予等人别了风雨飘摇的祖国,在上海乘坐“央脱莱蓬”号法国邮船赴法勤工俭学,蔡和森进入了蒙达尼男子中学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1920年7月的一日,新民会在蒙达尼公学的教室里举行了五天会议,会上蔡和森提出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学会的方针,得到了大家的赞成。8月13日,蔡和森给毛泽东寄出第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党主张:“润之兄,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

这个党必须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这个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

9月,蔡和森又迫不及待地又向毛泽东寄去了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并在信中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收到信,毛泽东给蔡和森复信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