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刷到这篇文章时,或许正刚刚吼完孩子的作业;或许刚刚因为孩子被新上市的手机吸引而与他冷战;又或许在焦虑“如果中考被分流,这辈子就毁了”。
这正是我要推荐《家庭的觉醒》的原因——你不是要“搞定”你的孩子,而是要“稿定”你自己!
为什么父母需要这本书?
被时代裹挟过于内卷的今天,父母焦虑成瘾,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得超前教育,1岁上早教,3岁学钢琴、4岁下围棋,小学学初中的课程,等等等,并以爱之名实施情感绑架,其实这是父母的控制强迫症。
书中没有常说的"虎妈狼爸"成功学,而是抽丝剥茧的剖析这种焦虑和愤怒的底层原因,当我们为4岁的女儿不肯分享玩具而暴怒时,真正原因是童年被弟弟抢走洋娃娃的委屈;要求孩子必须考进前十名,实拨云见日 弥补自己高考失利的遗憾。
原来我一直在让孩子为我的创伤买单——这是教育的觉醒!
孩子不是白纸,而是而是自带生命蓝图的种子,父母像焦急的园丁,整天忙着修剪玫瑰的刺,却忘了月季本来就不该长成玫瑰。
当我们停止用社会标准雕刻孩子,转而去发现"这个生命为何独特",教育的魔法就会自然发生。
在职场与带娃之间疲于奔命,经常对孩子失控发火又愧疚自责;
陷入名校焦虑,把周末变成"补习马拉松"的直升机父母;
二胎妈妈在处理孩子矛盾时,无意识重复自己童年的委屈模式;
想打破"唯分数论",却不知如何与家人沟通新教育理念。
翻开这本书,用"存在"代替"作为",从"解决问题"到"创造可能",无论你的孩子处于哪个成长节点,都能找到直击痛点的解决方案,它不保证教会你培养"牛娃",也改变不了教育体制,但能让你们在放学路上开始有说有笑。
养育的本质,是父母与孩子的相互成全。
我们不需要塑造一个"成功"的孩子,而是陪伴一个生命精彩地成为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