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育儿的过程中,性格问题往往是被许多家长忽略的重要一环。有些孩子表面看起来性格“有点问题”,其实背后的根源往往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前段时间,好友小周跟我倾诉了一件让她非常心痛的事:她16岁的儿子最近又在学校被同学打了,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到家。

小周满脸心疼地问了几句,没想到儿子不仅不回答,还朝她吼了起来:“你别烦我,离我远点!”甚至一度还想挥手打人,幸亏孩子奶奶在旁边反应快,拉住了他。
小周眼里满是失望,心里更是百感交集。她喃喃地说:“这孩子真是被我养废了,典型的‘窝里横,外面怂’,一点出息也没有。”
听完她的讲述,我心里也五味杂陈。像她儿子这样的孩子,家里横冲直撞,脾气暴躁,但在外面却唯唯诺诺、不敢表达,实际上是非常多家庭中正在发生的真实写照。
01
“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性格真的就定型了吗?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在家对父母不尊重,在外对别人胆小怕事”的状态,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社交障碍、心理问题,甚至会错失很多原本可以争取的机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性格已经定型、无法改变。相反,孩子的性格是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父母的言行、家庭氛围、教育方式,都会深刻地塑造孩子的性格与行为模式。

过度溺爱,是导致孩子“窝里横”的主要原因
拿小周的例子来说,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几乎是无条件满足的那一类妈妈。
孩子小时候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玩具堆满了整个屋子,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小周就立刻让步;
上学后,孩子在家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动手,她也总是选择忍让和安抚,从不敢强硬管教。
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养成了“家人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态度,心中没有敬畏,也没有边界感。
在家里,他是“皇帝”,可以任性,可以撒泼;而在外面,一旦失去了家长的庇护,就变得懦弱、逃避、胆怯,因为他没有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也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这种性格,不仅让他难以在社会中立足,也会影响他未来的人际发展和心理健康。
02
如何改善“窝里横,外面怂”的性格?父母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父母自身要改变教育方式
要想孩子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懂礼貌,首先父母自己要“转型”。

01
放手让孩子独立
不能再凡事替孩子包办。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开始,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独立完成作业、尝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小矛盾,让孩子逐渐习惯“为自己负责”的思维方式。
02
明确家庭中的规则与边界
父母必须树立威信,不能一味地“讲道理”或妥协。比如,当孩子在家发脾气、冲父母大吼大叫,家长不能一忍再忍,而是要设立底线,该批评就批评,该惩戒就惩戒,让孩子明白行为有后果,尊重是相互的。
03
营造健康平等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中,尤其是夫妻之间,尽量避免暴力、指责、失衡的现象。
若父亲经常大男子主义、母亲没有话语权,孩子可能会模仿父亲对母亲的不尊重,也更容易出现“欺软怕硬”的倾向。
帮助孩子重塑性格,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孩子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改变,也需要耐心和方法。

01
用平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家长不宜直接指责,而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比如说:“我能理解你现在不开心,但你可以慢慢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解决。”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从而慢慢放下防备心理。
02
多读绘本、故事书,借助外力引导
有些孩子不善于倾诉,但他们可以在绘本或故事中找到“替身”。
比如情绪管理类、性格成长类的绘本,能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表达方式,什么是有边界的行为。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引导他们思考、反思。
03
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与需求
许多“窝里横”的孩子,内心其实是敏感和压抑的。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不满、压力、焦虑,所以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发泄。
家长需要教会孩子使用语言,比如“我今天心情不好”“我觉得你不理解我”这些表达,比摔门、骂人来得有力量也更有效。
果妈寄语
“窝里横,外面怂”不是孩子的原罪,而是家庭教育中的错位反映。孩子的性格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沟通方式和彼此的尊重程度。
真正的“好父母”,不是一味地宠孩子、顺从孩子,而是懂得在爱中设限,在理解中引导。帮孩子学会尊重、独立、自信和勇敢,远比一时的宠爱更有价值。
愿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指明灯”,而不是“温室的围墙”。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