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只需这1招!99%的中国父母天天在用,还不自知!

球坛直塞哥啊 2025-04-20 08:00:56

上个月,有位60左右的大叔跟我聊起带娃这个话题,他说要与时俱进带孙子,还落下了一本书在我民宿,我拿到书本想随便翻翻马上帮大叔寄回去的,但这一翻,书里的内容马上吸引到我了。

这里我就想说说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想法。

首先,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快被“为人父母”这四个字逼疯了?白天刚对孩子吼完,晚上看着他们的睡颜又觉得是天使,心里全是内疚和自我怀疑。嘴上说着我爱你,行动上却常常失控,这是很多人——包括我——的毛病。你累,孩子也累,整个家就像高压锅快到极限了,随时准备炸。

娘的,到底怎么回事?

如果你也觉得膝盖中箭,那么,这本叫《家庭的觉醒》(The Awakened Family)的书,可能就是来打醒你的。作者谢法利·萨巴瑞(Shefali Tsabary)博士不是来给大家喂鸡汤或者什么“育儿速成指南”的,她是直接掀桌子,告诉你:

问题,十有八九,出在你身上。

是的,你没看错。不是你家那个熊孩子,而是你,那个顶着父母的光环,内心却可能一团糟的你。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简单粗暴:想养好孩子?先把自己整明白了再说。我们那些控制不住的焦虑、愤怒、无力感,大部分时候,跟孩子本身没太大关系,那都是你自己的小我在作妖,是你没处理干净的童年烂摊子,是你被社会文化洗脑后产生的恐惧和期待。

只有当你愿意把探照灯转向自己,看清自己内在的鬼,从条件反射式的瞎反应,切换到有意识的真回应,你才有机会真正看见你的孩子,让他们活出自己的样子。

听着是不是有点反常识?又觉得不舒服?那就对了,因为戳到痛处了。

那该死的小我,和没完没了的恐惧

想想看,每次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那个瞬间爆炸、非要争个输赢、证明“老子是对的”的你,真的是你吗?

萨巴瑞管这叫“小我“。这不是你真正的灵魂,而是你从小到大,根据别人怎么看你、社会怎么要求你,拼凑出来的一个虚假人设。这玩意儿平时可能不显眼,但一遇到挑战,就跳出来刷存在感,通常是以焦虑、愤怒、控制欲、评判这些形式。

作者自己都承认栽过坑:她女儿拒绝参加她安排的活动,甩门而去。她当场就炸了,冲进去一顿输出,觉得自己有理,是维护“母亲权威”。但冷静下来一琢磨,这哪是为了女儿好,明明是自己需要人陪的自私,加上那点可怜的控制欲在作祟。那个“她就该听话”的声音,根本不是爱,是小我害怕失控的尖叫。

这本书毫不留情地指出:你育儿中的绝大多数狗屁倒灶,根源就是恐惧。

• 害怕孩子不够牛逼。• 害怕孩子不合群。• 害怕自己当爹妈当得像坨屎。• 害怕失控。

你所有的焦虑、愤怒、失望,剥开来看,里面全是恐惧这两个大字。

就像书里那个叫珍妮特的妈妈,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面对女儿的情绪比女儿还崩溃。为啥?因为她童年经历过家庭变故,内心深处那个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一直没长大。女儿一有风吹草动,她就秒回六岁,被恐惧和无力感淹没。

还有那个叫凯瑟琳的妈妈,因为女儿弄乱厨房就暴跳如雷。也不是她天生脾气爆,而是她从小被严格控制,潜意识里刻下了“不服从=找死”的情感模式。

这些都不是巧合。

你的过去,你没处理干净的情绪啦圾,你信奉的那些道理,都在你和孩子的互动中,像个幽灵一样反复出线。你要求孩子“成功”,可能是你自己的匮乏感在作祟;你要求孩子“听话”,可能是你还没摆脱自己童年的阴影。

当被小我和恐惧绑架时,你看到的就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一个你恐惧的投射。你想修理的不是孩子,是你自己的恐惧。结果呢?除了制造更多冲突和疏离,屁用没有。

醒醒吧!那些让你越努力越失败的“育儿神话”

除了你自己内在的破事儿,外部世界也没闲着,各种所谓的“育儿智慧”和“社会标准”像病毒一样传播,让你不知不觉就喝下了毒鸡汤。萨巴瑞博士揪出了几个最坑爹的:

迷思1:育儿嘛,当然是为了孩子。看起来正确到爆,但问题是,当你一天到晚盯着孩子,想着怎么把他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时,你其实是在说:“你现在这样不行,得改。” 你完全忽略了他当下是什么样,只想着把他变成你幻想中的“未来版”。但是,孩子不是我们手里的泥巴啊!

迷思2:成功的孩子必须赢在起跑线。从胎教卷到辅导班,好像不把孩子打造成六边形战士就对不起祖宗十八代。我们被整个社会对“成功”的焦虑绑架,把童年变成了一场疯狂的竞赛。作者的女儿八岁学芭蕾被嫌晚,兴趣被嫌晚!这得多荒谬?这种对“潜力”、对“成功”的病态追求,只会把孩子逼疯,把家长逼疯。过度强调“潜力”,潜台词就是“你现在就是个渣渣”,孩子不焦虑才怪!

迷思3:孩子分“好孩子”和“坏孩子”。社会喜欢听话、省心的“好孩子”,因为他们让你舒服。那些调皮、叛逆的“坏孩子”就该被修理。这种二元论完全是基于成年人的自私和控制欲。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就像给孩子判了无期徒刑,让他们永远背负着“我不够好”的压力。那个精力旺盛的男孩亚当,仅仅因为坐不住就被贴上“问题”标签,这难道不是操蛋的现实?

迷思4:好父母都是天生的,靠感觉就行。生孩子是本能,但养孩子是技术活,而且是最高级别的技术活,它需要学习、需要练习、需要持续投入和自我成长。不能抱着“只要我人好,就一定能当好父母”的幻想,育儿不是道德评判,是需要技巧和情商的终身修行。

迷思5:父母就得掌控一切,不然天就塌了。省省吧,能掌控个屁。能控制孩子不生病?能控制他青春期不抽风?能控制他爱上谁?我们连自己下一秒是放屁还是打嗝都控制不了,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情绪反应和你家里的基本规矩。别再把控制欲当成负责任了,那只是内心恐惧和不安全感的遮羞布。你越想控制,孩子越反抗,最后大家一起玩完。

操练起来:从瞎反应到神回应,从瞎想到真投入

好了,吐槽也吐槽了,痛点也戳了,现在怎么办?《觉醒的家庭》不是只破不立,它给了你一套内在操作系统升级指南。

核心升级1:从“瞎反应”到“神回应”

别再像个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孩子一不如你意就炸毛。学会在被触发的瞬间,踩刹车!

•进入当下:深呼吸,感受你身体里的情绪风暴,看清它,但不被它卷走。•保持静默:闭上你的嘴,哪怕五分钟。给智慧一点空间浮现出来,别急着下判断,别急着“教育”。•搞清楚状况:问自己:“老子现在到底什么感觉?是愤怒,还是累?还是害怕?”“这事儿真有那么严重?天塌了?”“是什么勾起了我的旧伤疤?”•真实表达:用平静、清晰的语言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情绪化的指责。“我现在感觉有点累/担心/生气,我需要……” 或者,“我看到你现在似乎很难过/生气,你想聊聊吗?或者需要自己待一会儿?”

核心升级2:从“瞎期待”到“真投入”

你对孩子的那些期待,说白了,大部分是你自己没活明白的投射。放下那些“你应该……”的念头。

•全心投入:关注过程,不是结果。孩子考了C又怎样?重要的是他从中学到了什么,你们的关系怎么样了。•深度倾听:不只是听孩子说了什么,更要听他没说什么,感受他话语背后的情绪和渴望。•看见渴望:孩子要买昂贵的鞋子,可能不只是虚荣,是想融入集体,是需要你的关注。去理解那份渴望,而不是直接打标签。

核心升级3:从“瞎评判”到“真共情”

别再做法官了,放下你的“对错观”。

•共情不是同情,更不是纵容:是真正地去理解和感受对方的处境和情绪,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行为。•提供容器: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所有感受,哪怕是愤怒、悲伤、恐惧,都是可以被看见和接纳的。你需要做的,是保持稳定,成为他们情绪风暴中的那个锚。•区分你我:他的情绪是他的,你的情绪是你的。别把他的焦虑当成你的,也别把你的恐惧投射给他。

核心升级4:从“角色扮演”到“做你自己”

别再被“好妈妈”、“好爸爸”的角色绑架了。你首先是你自己,一个活生生、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

•成为精神导师:关注孩子灵魂的成长,而非仅仅是行为的规范。•拥抱自然法则:学习自然的流动性(像水一样)、稳定性(像大地一样)、转化力(像火一样)、包容性(像空气一样)。拥抱无常,看见丰盛。•零度伪善:孩子是你最好的镜子,勇敢地让他们照出你的不一致。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条路不好走,但绝对值得

说实话,实践《觉醒的家庭》里的东西,挺难的。挑战你的认知,挑战你的习惯,挑战你那脆弱的“小我”。你会不舒服,会抗拒,会觉得“这也太难了”。

难就对了。

因为容易的路,你已经走过了,结果呢?还不是一地鸡毛。

这条向内走的路,需要你:

•有种:去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和恐惧。•耐心: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持续:每天练习,哪怕只是几分钟的觉察。•对自己诚实:别再自欺欺人了。

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当你真正开始“觉醒”,你会发现:

•你自由了。不再被恐惧和焦虑绑架。•你和孩子的关系变好了。那种深刻的、不带控制的连接,爽翻了。•你的孩子也自由了。他们开始活出自己,更有力量,更有韧性。•你的家,终于不再是战场,而是真正可以滋养灵魂的地方。

这本书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去他的完美——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清醒的父母,一个真实的人。

别再抱怨了,别再瞎折腾了。把这本书(或者这篇读后感)再看一遍,然后,开始干活儿吧。

0 阅读:17

球坛直塞哥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