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钱学森是我国大名鼎鼎的科研大牛,他的本事大得很,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都属于顶尖水平,按理说应该拿着很高的薪水。但奇怪的是,他的生活过得并不宽裕。今天咱就来聊聊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为啥拿着那么高的薪水,到头来却没攒下啥钱呢?
他的工资都花在哪儿了呢?
【事件缘由:】
钱学森1911年出生,他老爹钱均夫是个大教育家,那会儿正做着南京国民政府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活儿。因为有这样的家庭背景,钱学森学习起来特别拼命。
我妈章兰娟也是个有文化的人。钱学森小时候,我妈经常教他念唐诗宋词,还教他怎么做人,要待人宽厚、讲仁义。要说钱学森他爸主要负责培养他的学习能力,那我妈就是负责把他的性格给塑造得特别完善。
上了中学,他的学习成绩特别好,总是排在前面,后来成功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他家庭条件好,学习又棒,所以在1935年,钱学森成功争取到了那珍贵的20个公费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之一。
那时候,钱家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钱均夫的母亲生了重病,他为了给母亲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母亲48岁的性命。后来,钱均夫自己也因为严重的胃病,只能留在家里休养。
钱学森去美国留学,用的是公费,但在那之前,他一直靠老爸给钱支持。他老爸钱均夫的教育方法,对他影响特别大。
【言传身教:】
钱均夫老家在浙江杭州,是个大户人家出身。他小时候和青年时都在杭州的求是书院念书,那时候他就是个人人夸奖的好学生,学习好,品行也正。
那时候,中国正处在清朝快完蛋的时候,老百姓被外国列强欺负得够呛,而清政府呢,不光没法保护咱们,还变着法儿地压榨老百姓。钱均夫心里头那个难受啊,整天皱着眉,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救国。琢磨了好几年,他算是看明白了,靠清政府是指望不上了,得出去学学,看看别的国家是怎么治理国家的,把他们的好办法学回来。
1902年9月份,钱均夫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作为浙江的公费留学生去日本。两年后,也就是1904年,他和鲁迅、蒋百里这些当时中国顶尖的年轻人一起,远赴日本留学。在日本的时候,钱均夫碰到了鲁迅、许寿裳等人,他们成了朋友,而且他还帮了章太炎一把,一起搞了个“章氏国学讲习会”。
不过,跟鲁迅想要治病救人的志向不同,钱均夫选的是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打算钻研教育学和历史学,心里揣着个“通过教育振兴国家”的大梦想。
回国后,钱均夫搞了个“劝学堂”,主要就是找些爱国的年轻人,培养他们,鼓励他们去参加民主革命。那时候局势挺乱的,但钱均夫一点不含糊,对工作特别上心,使出了老劲儿,给咱们国家的基层教育添了不少砖加了不少瓦。
钱均夫在辛苦打拼的同时,对儿子钱学森的教育也抓得很紧。钱学森小时候曾问父亲:“爸,我听说《水浒传》里的108位好汉,都是天上的108颗星星变的,那是不是所有干大事的人都是天上的星星下凡呀?”
钱均夫耐心地指导说:“《水浒传》里的故事都是作家创作出来的,里面的英雄好汉可不是什么天上下凡的星星。他们原本也都是些普通人,但因为从小爱学习,心里头装着报效国家的大志,碰到难题也从不打退堂鼓,这才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了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在钱均夫一直以来的耐心引导下,钱学森从小就明白了啥是对的啥是错的,心里也有了很大的梦想。他立志要做个有出息的人。
钱学森曾讲过:“我爸是我启蒙的老师,他教了我好多东西。”正因为这样,钱学森后来成了咱们国家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一直不停地为国家出力。
【经济状况:】
24岁那年,钱学森心情挺复杂,跟老爸说了声再见,然后就上了去美国的船。一到美国,他立马就用好成绩考进了麻省理工,去读硕士了。
钱学森确实挺走运的,他早年上学那会儿,清华大学包揽了所有的学费杂费,这样他家就不用再为钱发愁,日子也能好过点。钱学森在国外心里一直惦记着老爸,所以照顾老爸的重担,很自然地就落到了他这个最有本事的儿子肩上。
1935年,钱学森踏上了前往美国麻省理工的求学之路,第二年他就转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跟着大名鼎鼎的冯·卡门教授。他们一起在高速空气动力学这块儿钻研,最后搞出了个“卡门-钱学森”公式,这下子,钱学森的名字就在科学界响亮起来了,成了个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
博士学业完成后,钱学森选择在麻省理工学院当老师,这样一来,他的经济状况就好了不少。
钱学森1939年刚开始上班时,工资就有2000美元一年。到了1943年,他成了加州理工的助理教授,那时候他一年能赚5000美元。后来,他升为了副教授,年薪也跟着涨到了7000美元。到了1949年,钱学森更是当上了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的头儿,那时候他的年薪已经达到了10000美元。
另外,钱学森那时候还有不少稿酬收入,这些钱足够让他在美国过上挺舒服的日子。而且,在政治方面,他也得到了很大的特殊待遇,比如能随便进出五角大楼这些地方。
他留下够自己用的生活费后,剩下的钱都会打给老家的父亲。后来钱学森和蒋英成了家,开销也跟着涨了起来。他们不仅要顾着自己的小日子,还得给两边的父母一些钱。这样一来,手头就显得有点拮据了。
蒋英一直站在钱学森的身后,帮他处理家里的各种小事,还要照顾孩子们。她就这样悄悄地支持着钱学森。
【热爱生活:】
婚礼办完后,钱学森夫妇直接去了美国波士顿,开启了两人的新婚日子。新婚的钱学森,每天早饭一吃完就出门上班,晚上到家吃过饭,泡杯茶歇歇,然后又一头扎进自己的小房间搞研究。
蒋英英语还不太溜,到了国外就觉得特别孤单。除了老公,她也没啥好朋友能说说心里话。没办法,她只能自己扛下这份孤独。但蒋英是个性格开朗、超爱音乐的人,于是她琢磨着得给老公来点改变,让生活更有趣点。
后来,蒋英就用心策划起专属于他们二人的钢琴独奏会和音乐会。慢慢地,钱学森被蒋英活泼开朗的性格带动了,他在忙工作的同时,也会努力挤出时间和妻子聊聊音乐那些事儿。
之后,钱学森总会找时间教蒋英英语,时不时还会用英语开些小玩笑,让蒋英笑得前仰后合。蒋英那开朗的性格,让钱学森也变得热爱生活,愿意投身其中,家里总是充满了笑声和欢乐。
就连钱学森的老师、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也激动得不得了,他说:“钱学森现在跟变了个人似的,英那姑娘真是太招人喜欢了,钱学森被她迷得神魂颠倒。”
钱学森和他的导师冯·卡门教授,那真是绝配。他们俩总能不断冒出解决难题的新点子,一个接一个地打破理论瓶颈,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
【名誉师徒:】
冯·卡门是个航天工程的大佬,可以说是航空航天时代里的科学大牛。在他教过的学生里头,钱学森绝对是他最看好的一个,而且,钱学森还是他工作中最给力的帮手。
冯·卡门在后来的回忆录里聊起了钱学森,说他是个个头不算高,但一脸正经的小伙儿。他写道:“钱学森回答我那些问题时,精准得不得了,脑子转得快,还特别聪明,一下子就让我觉得他很不一般。”就这样,钱学森走进了卡门的视线里。
他们两人最重要的成果,是在1939年弄出了一个叫“卡门-钱学森公式”的东西。这个公式很厉害,它头一回算出了在气流能被压缩的情况下,飞机飞得比声音慢时,机翼上的压力和速度到底是怎么个关系。这想法是冯·卡门教授先提出来的,然后钱学森把它算出来了。
这种联系对空气动力学,特别是亚音速飞行的器械来说超级关键。它能让我们更准确地算出机翼上的压力是怎么分布的,进而帮助设计各式各样的机翼。
钱学森在很多力学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贡献。他和冯·卡门教授一块,首先提出了超高速气流的想法,给早期的飞机突破热障和声障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美国科学圈里的人大都这么想,每当冯·卡门教授在空气动力学领域搞出点新成果,钱学森总是他身边那个离不开的搭档和智囊。冯·卡门教授还曾大力夸奖钱学森:“大家都说是我发掘了钱学森,但实际上,是钱学森点醒了我。”
冯·卡门这么说,不光是因为他谦虚,更是真心认可钱学森的才华。这说明钱学森的科研水平真的很厉害。不过呢,尽管这样,钱学森还是决定不留在美国,而是要回到祖国去。
【回国建设:】
钱学森为了建设自己的祖国,毫不犹豫地告别了美国,回到了家乡。在回国前和回国后,他的收入一下子少了很多很多。那时候,中国的高级教授一个月也就赚个330块钱左右。这差距,简直太大了。
虽然和美国比起来,工资确实有差距,但在那会儿的国内,这薪水已经算是挺高了。不过呢,钱学森家里不光有妻子和孩子,还把钱学森的老爸、蒋英的老妈,还有个奶妈都接过来一起住了。
不过,钱学森夫妇俩谁也没发过牢骚。幸好那会儿蒋英也在中科院工作,每个月能稳稳当当拿到近200块的工资。钱父呢,在中关村的帮助下,找了个轻巧的活儿干,每个月也能领个几十块钱补贴家用,也挺不错的。
这一家七口人,生活虽说不怎么阔绰,但也还算过得去,不算太苦。他们每天就吃着些粗粮,配上萝卜青菜,简简单单地对付着日子。
另外,钱学森还得时不时用自己的工资帮衬一下其他亲戚。后来,他的两本专业书出版时,赚了好几千块钱的稿费。但那时候,国家经济正不景气,钱学森二话不说,直接就把那笔钱捐给了国家。
不仅如此,钱学森和别人一起写的文章,他总是把稿费分给合作的伙伴。因此,钱老一辈子都没攒下什么钱,除了日常开销,剩下的基本都捐出去了。他不在乎物质享受,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国家的科研工作上。
【结语:】
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还有他回国后毫无怨言、默默奉献的事迹,都彰显了他身为中国人的那份自豪和尊严。他不在乎名声,不追求财富,心里只有国家,勇于承担重任,展现出非凡的气魄。他为人谦逊,作风朴实,一心只想为国家付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全身心投入到国家事业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钱学森,真的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钱学森所做的贡献,根本无法用金钱去计算。我们要向钱学森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致敬,他们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是真正的国家中流砥柱!他们的事迹,会永远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所铭记。
中国科学界的重要人物——钱学森的一生钱学森,他是中国科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从小就对科学技术充满了热爱和好奇,这份热情一直伴随着他成长。钱学森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致力于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丰硕,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除了学术成就,钱学森还非常注重实践。他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他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科学界树立了榜样。钱学森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成就,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总的来说,钱学森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的贡献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的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