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杀殉国,消息传到南京,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失声痛哭。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史可法与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人商议,计划拥立潞王朱常淓为帝。凤阳总督马士英则联络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的将领,用武力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起南明第一个政权,即弘光政权。
朱由崧上位后,马士英成为弘光政权的内阁首辅,又出于团结统战的角度,提拔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共同辅政。史可法在内阁,自然也就成为马士英专权的最大障碍,于是,马士英将史可法以前列举朱由崧不该立的七条理由的密报呈送给朱由崧。如此一来,朱由崧对史可法是越看越不顺眼,史可法在南京中枢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
于是,史可法自己主动请命到淮安、扬州两地督师。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朱由崧加封史可法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并让其节制江北诸路军马,但是当时江北四镇已经“军阀化”,对朝廷的诏令早已是置若罔闻,史可法名义上是督师,实际军令出不了自己的营帐。史可法只得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他们,在史可法的感召下,江北四镇中最能打的高杰潜心归附,并主动将军队开赴中原重镇归德府,伺机北伐收复失地。可惜,后来高杰在睢州之变中被南明将领许定国刺杀,高杰一死,所部将士群龙无首,不久后便投降清军,又摇身一变成为清军攻打南明的急先锋。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军攻取江淮重镇泗州,突破南明的淮河防线,而后向南狂飙突进,江北四镇的明军纷纷归降,清军一路畅通无阻便打到长江北岸的扬州。扬州是明军在江北最大的堡垒,也是拱卫南明弘光政权都城南京最后的屏障,一旦扬州失陷,后果将不堪设想。史可法遂收拢溃兵进入扬州防守,加上扬州城内的守军,不到2万人,且都是临时收拢的残兵败将,战斗力羸弱。四月十八日,满清征南大将军、豫亲王多铎亲率20万大军进抵扬州城下。多铎素闻史可法忠义,欲收为己用,乃三次写信劝降史可法,皆遭史可法的拒绝。
四月二十一日,扬州城内的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兵马投降清军,将扬州城内的虚实如数告知清军。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城利器红衣大炮运抵扬州城下,清军随即发起攻城,双方尸体堆积如山,清军士兵更是踩踏着尸体继续冲锋,仅仅一天,清军便攻破扬州,史可法被俘,多铎亲自为史可法松绑劝说史可法归降(公忠诚闻于华夏,却没得到朝廷的信任,那么死去又有何益呢),却再次遭到史可法的拒绝。多铎知道史可法必死之心已决,遂命令刀斧手将史可法就地格杀。史可法之死可谓南明弘光政权唯一的亮点,在当时各路明军以及之后江南文人疯狂的投降浪潮下,史可法的忠义显得那么的渺小而又伟大。《明史》作者张廷玉评价道:
“史可法悯国步多艰,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然而天方降割,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遂致兵顿饷竭,疆圉曰蹙,孤城不保,志决身歼,亦可悲矣!高弘图、姜曰广皆蕴忠谋,协心戮力,而扼于权奸,不安其位。盖明祚倾移,固非区区一二人之所能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