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压榨司机,三年约谈十余次,估值缩水250亿,货拉拉究竟做错了什么?
香港十优状元,斯坦福天才,空手套出3000万的现代“赌神”周胜馥,能否“赌”出货拉拉的未来?
今年四月,货拉拉带着摩根大通、高盛、美银的联席保荐背书,和11轮融资,第五次冲击IPO。
这场周胜馥人生中最大的赌局,终于要迎来最终章。
如果这次货拉拉登陆港交所再次失败,那么货拉拉要面对的,很有可能是自己全球最大货运平台名号的易主。
回首货拉拉的上市之路,比好莱坞电影还要跌宕起伏。
21年6月,货拉拉在美国上市,结果未能如愿。
23年3月,货拉拉向港交所递交申请,但港交所对货拉拉盈利模式稳定性、对司机抽成过高和创始人多次股份套现等问题都存在疑问,货拉拉铩羽而归。
23年9月,货拉拉再度尝试,却又被爆出“多因素订单”、“特惠顺路单”等负面新闻,多次被监管部门约谈,上市计划再度折戟。
24年,货拉拉两次申请仍未被放行,港交所对其核心竞争力和金融业务的合规性存疑。
这一次,货拉拉带着全新的答卷再度归来。
据最新的招股书显示,2024年货拉拉实现营收15.93亿美元,连续两年实现盈利,无论是按2024年的闭环货运GTV计,还是按2024年已完成订单数计,货拉拉都是全球最大的物流交易平台。
数字很好看,title很响亮,然而现实是,24年胡润对货拉拉的估值,相比上一年下滑了250亿元,可能是因为附着在平台的货车司机和平台本身一直纠葛不断。
和顺丰等传统物流企业不同,货拉拉的商业模式更偏向于轻资产的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平台的商户数量和司机月活流量,是提高交易总额的关键。
根据金融界报道,货拉拉9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国境内,其中向司机收取的佣金和会员费就占国内收入的一半。
可以说货拉拉是靠着司机们吃饭。
有趣的是,和货拉拉有矛盾的群体,也是这群货车司机。
不少司机认为,货拉拉的增长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压榨上。
我们来看货拉拉出台的会员制。
在货拉拉的视角中,司机购买会员,享受更低的佣金率,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能接到更多的订单。
而货拉拉作为平台方,既可以吸收更多的会员,也能推动整体交易量的变现,简直就是双赢。
决策的方向是好的,可真正实行起来,作为执行方的货车司机可就过得不舒坦了。
毕竟挣得多不多,除了佣金率以外还要看订单,交了钱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抢得到订单,司机有怨言是难以避免的事。
一位货拉拉司机自述,开货拉拉的成本比你想象的还要高,1000块押金半年之后才能退,油费一天起码一百元,车损、年检、罚款全是自掏腰包,新能源车倒是省油,但买车成本高,回本周期更长。
虽然充值了会员,但货拉拉还有个东西叫“就近抢单”,热门区域司机扎堆,抢单既凭手速又靠运气,等一上午没单是常事。
22年,货拉拉的司机们甚至集体罢工了三天。
原因是货拉拉推出了“多因素计费”和“特惠路顺单”。
所谓“多因素计费”,就是以里程为基础,结合路况、天气、供需等因素动态调价,让价格更有吸引力,鼓励消费者下单,可实际计费下来,却让司机们收入打了折扣,
还有“特惠路顺单”,原本是为了减轻司机负担,在顺路的情况下一次性接多单,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正常的订单被误判为顺路单,反而导致了司机的收入下降。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21到2023年,货拉拉遭交通运输部约谈共12次,每次约谈绕不开抽成和会员费过高等关键词。
难道货拉拉没有好的一面吗?
当然有。
正是货拉拉的出现,重构了传统货运散而乱的行业局面,不仅提高了同城货运的效率,还为社会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让货车司机告别了在人力市场苦熬等活的局面。
货拉拉此刻的困境,难搞就难搞在,从平台的视角来看,决策没问题,可从司机的视角来看,自己确确实实吃亏了。
这种落地过程中的矛盾,可能是顺风顺水的周胜馥和身处底层的货车司机难以共情,就像我们很难指望出生于工程师家庭的马斯克,完全理解加州农场红脖子的愤怒。
可能没有人比周胜馥更懂赢,但德州的牌桌上,没有永恒的赢家。
货拉拉第五次IPO能否成功,就看荷官这次发什么牌了。
作者: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