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元璋的凶狠无情,在正史野史里都有明明白白的记录。大臣们跟朱元璋打交道时,心里头总是七上八下的,生怕皇上哪天心情不好,一翻脸就要了自己的命。
不过,尽管朱元璋对待外人严厉苛刻,但他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平民出身的那份质朴情感,特别护短。对他而言,家人始终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至关重要。
他对家人的宽容和爱护,在两个人那儿表现得特别突出,就是他的妻子马皇后和长子朱标。尽管他的孩子一大堆,但对这俩人的关心,谁也比不上。
在洪武年间,朱标碰上了一档子事儿,这事儿把朱元璋那脾气展现得明明白白。就连朱标自己,对他老爹那股蛮横劲儿也是没辙了!
【一、宋濂之罪】
朱元璋特别看重马皇后,因为她是他早年就娶进门的妻子,那时候他还没出人头地呢。马皇后自打嫁给他后,就一直陪着他,帮他不少忙,夫妻俩一直相互支撑走到今天。
朱元璋为啥偏爱朱标,这背后的原因可不简单。首先啊,朱元璋心里头那股子传统劲儿,就是特别看重家庭,老婆孩子热乎乎地在一块儿。朱标作为家里的老大,那当然就更受朱元璋的和疼爱了。
再者,他对马皇后的深厚感情,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份喜爱。想想看,谁会不偏爱那个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呢?
最终,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还源于朱标出生的好时机。那会儿,正好是朱元璋成功打下南京城的日子,两件大喜事赶到一块儿了,这让朱元璋觉得朱标简直就是他的福星。
所以,朱元璋特别看重他的大儿子,盼着他以后能帮自己大忙,成为出色的接班人。为此,他给朱标找来了能找到的顶尖教育资源。
那时候,有名的大儒学家宋濂被朱元璋请去,做了朱标的老师。朱标对宋濂特别尊敬,在宋濂的悉心教导下,他慢慢成长为一个能够担起大任的继承人。
宋濂做事光明磊落,心里没鬼,加上朱标对他特别尊敬和喜爱,所以朱元璋对他很是信任。但这可不意味着宋濂的家里人也都跟他一样正直。
洪武十三年那会儿,出了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叫“胡惟庸案”。这案子一扯,竟牵出了上万人,大都是跟胡惟庸有过交集的朝廷大员。就连宋濂的宝贝长孙宋慎,也被卷了进去。
朱元璋那会儿可真是气坏了,毕竟宋濂是他特别信任的人,连太子都交给宋濂来教导。所以,他动了念头,要按照对待那些犯错之人的老规矩,把宋家满门抄斩。
不过,朱标可不这么想,他直接反对了这个提议。朱标说,自己是宋濂一手带大的,对老师的为人再清楚不过了。而且,宋濂三年前就已经回老家养老了,跟京城里的那些官员早就没啥来往了,怎么可能扯进这案子里头呢?
【二、朱标死谏】
朱标觉得,宋濂那孙子犯的错,他自己担着就行。再说,宋濂以前还教过太子呢,算是有功劳的。这么一算,就算他犯了错,也能跟功劳扯平,没必要牵连其他人。
不过,朱元璋听完儿子替宋濂说的那些好话,心里头反而更不痛快了。他觉得朱标在政治上就是手太软,这要是以后真当上了皇帝,还不被那些大臣们给欺负死啊?
看到怎么劝父亲都没用,朱标也急了,他直接指向院子里的池塘,对朱元璋说:“父皇,如果您非要这样,那我只能跳进池塘,给老先生证明他的清白了!”
话一说完,朱元璋还没来得及有啥动静,朱标就猛地扎进了池子里,看那样子像是铁了心不想活了,连一点扑腾都没有,就这么慢慢沉底了。
朱元璋和那些大臣、侍卫们一个个吓得脸都白了,心想太子要有个闪失,他们的小命可就不保了!就在这时,有个机灵的侍卫,没等朱元璋发话,嗖的一下就跳进池塘去救太子了。
有些侍卫和官员一开始反应慢了点,但等他们回过神来,也跟着大伙儿一件一件地扒拉衣服,打算跳下去救人。最后,就只剩下那些实在不会游泳的人,在那紧张地指挥着。
不过,大家都没留意到,朱元璋一边急着催侍卫们快点把朱标救上岸,一边用锐利的眼神把在场的人都扫视了一遍,心里已经有了计较。
侍卫们把朱标从水里拉上来后,他咳嗽了好一阵子,好不容易才缓过神。看到父皇一脸担忧地看着自己,他赶紧又说:“父皇,我真心觉得宋老先生不应该受到那么重的惩罚!”
看到朱标这么倔强还豁出命去,朱元璋默不作声,好一会儿才开口:“行吧,那除了宋慎,宋家的其他人朕就不杀他们了,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还是得流放!”
朱标听完之后,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好歹是帮宋先生躲过了一劫,不用掉脑袋了。虽说是被流放,但他这个太子还是有办法照应一二的。
【三、驭臣之术】
可朱标压根儿没想过,今儿的倒霉事儿还没完,他爹后面还有更让他瞠目结舌的话等着他。
看到朱标没啥大问题后,朱元璋瞅瞅在场的侍卫和官员们,慢悠悠地说:“刚才跳下水救太子的人,功劳大大的,得好好奖赏;那些没下水但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的,也给你们升三级官。”
就在大伙儿乐呵的时候,朱元璋突然冒出最后一句吩咐:“没下水但衣服乱糟糟的,一律砍头!”话音一落,那些衣服不整的人立马吓得瘫在地上,哭着喊救命。
朱标大吃一惊,连忙上前劝阻:“父皇,您这是干啥呢?他们只是衣服穿得有点乱,还是因为救我才会这样,这哪儿有罪啊!”
朱元璋搂着儿子的肩头,跟他说:“那些第一时间跳下水救你的人,那绝对是忠心耿耿的好臣子。而那些没脱衣服下水的,是因为他们不会游泳,这事儿也不能怪他们,毕竟刚才情况那么急,他们也是急在心里。”
朱标表示赞同,说确实如此。接着,朱元璋又开口讲道:“可那些个一见到情况就先脱衣服的,那就是趁机捣乱之辈!他们水性好得很,但看到有人落水,头一个念头不是赶紧救人,反倒有闲工夫把自己扒个精光,这种人满心想的都是做表面功夫给朕瞧,压根儿不是真心实意的忠诚!”
朱标一听就明白了,心里头对老爸的洞察力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这不代表他同意老爸的处理方式。他叹了口气,接着跟朱元璋说:
父皇,做皇帝的总得在乎自己的面子嘛。就为了这点小事就大动干戈,不光容易背上暴君的骂名,还会让大臣们心里发凉,这样用人可就难了。
不过朱元璋根本不把名声这类飘忽的东西放心上,他求的就是官场清明,手下人对他忠心耿耿。这次的事儿,倒是一下子揪出了好多混日子的家伙,正好趁机把他们全给收拾了。
朱标瞧出父皇心意已决,没办法,只能使出最后的招数。朱元璋对自己的名声倒是不太在意,但他特别想给儿子挣个好脸面。朱标就开口说:“父皇,您要是把他们给处置了,这事儿传出去,大家都知道是儿臣惹出来的,那儿臣的名声可就得跟着遭殃了。”
这回可真是碰到朱元璋的忌讳了,他琢磨了一小会儿,开口说:“这样吧,官员降级三级,侍卫打发到边疆去,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尽管这个惩罚挺重,但跟丢了性命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那些受罚的人,心里头对朱标帮他们求情感激得要命,这样一来,朱标在大家心里的好评也就越积越多了。
【结语】
说说宋濂最后的遭遇吧,他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那时候他已经上了年纪,身体大不如前。就算朱标一直在照顾他,宋濂还是在被流放的路上,不幸因病离世了。
可以看出,朱元璋那时候定的法律特别严苛,导致好多无辜的人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