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死后,65岁傅友德自尽身亡,朱元璋:金杯同汝饮,利刃不相饶

远悦说过去 2025-04-18 12:26:49

1394年,应天城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65岁的傅友德跪伏在奉天殿冰冷的青砖上,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

朱元璋高坐龙椅,手中紧攥着一封奏书,面色铁青。

数日前,傅友德上书请求将安徽怀远千亩民田赐予己用,这本是勋臣常见的“讨赏”,却成了压垮君臣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给你的俸禄、赏赐还不够吗,竟敢霸占百姓田地,是何居心?”

傅友德伏地不语,这位身经百战的骁将深知,田产之争不过是借口,真正的杀机早已潜伏多年。

两个月后,一道赐死令送至傅府,傅友德自刎而亡。

那么,为何位列开国二十八侯、手握两张免死铁券的傅友德,仍难逃朱元璋的屠刀呢?他的死,是朱元璋晚年清洗的必然,还是性格悲剧的宿命?

乱世浮萍

傅友德的崛起之路,写满了元末乱世的生存法则。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为由,掀起红巾军起义。在韩山童死后,他的儿子韩林儿被拥立为“小明王”,建元龙凤。

当时,年逾20的傅友德,正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他父母早亡,家产尽毁,跟随流民的队伍,转战安徽各处,乞讨为生。

因此,当红巾军大将李喜喜的招兵旗掠过怀远时,沉默寡言的傅友德随即抛下所有,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六年光阴,傅友德转战河南、陕西,大小战役数十场,每次战斗都极为勇猛,却因出身卑微,未受到刘福通、李喜喜的重用。

不久后,察罕帖木儿大破红巾军,傅友德跟随李喜喜的残部溃逃入蜀,投奔明玉珍。

不幸的是,明玉珍以“川人治川”为政,外籍将领备受排挤。傅友德负责押运粮草,常因“米中掺沙”被鞭笞,背上疤痕纵横如棋盘。

傅友德秉性狂傲,不善隐忍,愤懑之下,他转投了明玉珍的死敌,陈友谅。

然而,彼时的陈友谅正在“扯虎皮,拉大旗”。旧主倪文俊,“双刀“赵普胜都倒在了他的屠刀之下,天完皇帝徐寿辉也被他活活砸死。

可想而知,傅友德对他的“厌恶”有多深。

好在,朱元璋为了对抗陈友谅,在应天也扯起了大旗,他利用赵普胜之死,四处游说陈友谅的麾下。傅友德见此时机,就带着丁普郎等三十七骑,夜奔武昌,投靠了朱元璋。

对于傅友德的到来,朱元璋极为兴奋,他亲赐金甲一副,将他委任为先锋大将。

然而,朱元璋性格多疑,对于臣下忠诚的要求,最为苛刻。因此在私下里,朱元璋对傅友德“三易其主”的行径,十分反感。

毕竟,傅友德能背叛明玉珍、陈友谅,又何尝不会背叛自己呢?

鄱阳烈焰与北伐狂飙

可这一切,随着鄱阳湖大战的到来,都烟消云散了。

1363年7月,陈友谅率60万大军东进鄱阳湖,迎战朱元璋的二十万水军。两相对比,陈友谅的战舰高大、威猛,朱元璋的小船,不堪一击。

不过,朱元璋还是以常遇春、傅友德为先锋,率轻舟急进。可惜的是,双方实力差距着实过大,首日就折损了三成舰船。

月底,康郎山水域杀声震天。傅友德亲率20艘艨艟,突袭陈军前锋,他命士卒以湿棉被覆船,抵挡火攻,执长矛立于船头。

陈军大将张定边也不遑多让,他率巨舰围剿傅友德,箭雨如蝗。

当时,傅友德左臂中箭,却断箭续战,右肩被火油灼伤,他以湿布裹之。激战三个时辰,连破陈军七艘楼船,生擒张定边的副将陈英杰。

常遇春在旗舰望见傅友德的勇武,不由击楫赞叹道:“此真熊虎之将。”而在康郎山大战后,傅友德也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获赐“忠勇校尉”,进入朱元璋的核心将领之列。

事实上,鄱阳湖大战持续了36天的时间,傅友德就七次率领敢死队夜袭陈军,焚毁地方粮船百余艘。

最终,陈友谅中流矢身亡,汉军溃散,他的儿子陈理,也被傅友德擒获。

陈友谅、张士诚覆灭后,朱元璋将目标对准了占据中原近一个世纪的元朝。他任命徐达、常遇春为北伐统帅,率军25万,进逼大都。

对于副将的任用,朱元璋也颇为“用心”。

他放弃了带兵来投、军事素养极高的邓愈,也没有重用发小汤和,反而以傅友德为左副将军,领五千轻骑,疾驰而进。

太原城下,傅友德上演了军事史上经典的“围点打援”。他佯攻城池,实则伏兵于石岭关,当扩廓帖木儿率十万铁骑来援,踏入峡谷时,两侧山头滚木礌石齐下,火铳箭矢如雨。

傅友德亲率陌刀队冲阵,斩首三万,俘获战马两万匹,元军遗弃甲仗四十里。北伐军乘胜攻克大同、开平,迫使元顺帝北遁草原。

与此同时,汤和率领的征西大军,却因巫山峡谷的洪水暴涨,止步不前。朱元璋对此大为恼怒,他急调傅友德自汉中南下,讨伐明升。

当时,明升据守剑门关,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傅友德自陈仓道攀绝壁、凿栈道,七日疾行,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绵竹城下。

蜀中守将向大亨惊愕不已,已然丧失对抗傅友德的信心,不得不屈膝投降。傅友德此番入蜀,不仅平定了明玉珍的残留政权,还将自己送上了颍川侯的宝座。

甚至,朱元璋还赏赐给他黄金百两,亲赐丹书铁券。

此后十年,傅友德成为朱元璋在西北的“支柱”。他数次击败王保保的进攻,平定当地的叛乱,为大明朝的边境稳固,付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因如此,当朱元璋下定决心收复云南时,傅友德成了不可获缺的主帅人选。

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兵二十万南下。面对云南的崇山峻岭,傅友德制定“三路并进,虚实相生”的策略,他与沐英、蓝玉三路并进,直捣昆明。

在白石江,明军遭遇连续暴雨,江水蔓延至军营,军中将领多生“退意”,可傅友德却暗遣死士潜游过江,大败元军。

而后,傅友德又“恩威并施”,收复云南土司占领的国土,击败各地的叛乱,一扫南境数十载的割据。

也因此,傅友德从朱元璋手中,得到了第二道免死铁券。

皇亲国戚与政治枷锁

3年后,傅友德步入了人生巅峰。

他的长子傅忠迎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寿春公主,幼女则嫁给了朱棡的世子朱济熺。朱元璋用联姻的方式,将傅友德“绑在”了大明朝的利益链条上。

然而,事物总是在运动变化的。当朱标暴亡的消息传至太原时,性情刚烈、多谋善断的朱棡,也萌生了夺嫡之心。

作为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承袭皇位的可能性极大。毕竟,他的二哥朱樉无恶不作,能力差,品行更不佳。

可惜的是,朱元璋是一个“非比寻常”的皇帝。他不嘱意朱棡,也没有将朱棣放在心上,而是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为了敲打朱棡,朱元璋还特意将在山西练兵的傅友德召至应天,夺去了他的兵权,并让他改调河南屯田。

若傅友德就此警醒,或许能如汤和般善终。可他除了缺乏应有的政治嗅觉外,对田产的贪婪,也近乎偏执。

1393年,蓝玉以“谋反”的罪名,被剥皮实草,牵连诛杀者多达一万五千人。在此敏感时刻,傅友德竟上疏朱元璋,索要怀远的千亩良田。

当朱元璋以为他效仿王翦、萧何贪财避祸时,傅友德却又与蓝玉的旧部王弼私下密谈,此举彻底激怒了朱元璋,可仍旧没有获罪。

朱元璋深知,傅友德与蓝玉不同,蓝玉跋扈张扬,不服从管教,连他的圣旨都敢违逆,留着必是祸患。而傅友德功勋卓著,在军中威望极高,又不拉帮结派,是留给后世之君的可用之人。

不幸的是,在1394年的冬至夜宴中,傅友德的次子傅让却酒醉狂言:“晋王雄才,若主天下,必强于太孙。”

密探飞报入京后,朱元璋极为愤怒,他连夜召傅友德入宫,大加训斥。

然而,傅友德却一反常态,他不仅没有磕头请罪,反而与朱元璋“对峙”良久,还说出了“陛下欲尽诛将士耶”的悖逆言论。

直到此时,朱元璋方才不得不考虑,若自己驾崩,谁能制衡傅友德与晋王朱棡的联盟?他的杀心,也再难按捺。

不久后,65岁的傅友德被赐自尽。

傅友德的悲剧,折射出了明初“兔死狗烹”的政治逻辑。

朱元璋为保皇太孙朱允炆,必须清除一切潜在威胁。傅友德的军事才能、姻亲网络、旧部势力,在洪武晚年皆成了“不安定的因素”。

朱元璋写在御制大诰中的那句“金杯同汝饮,利刃不相饶”,道尽了帝王心术的本质。

而傅友德的索田之举,实为武将在“俸禄微薄”制度下的无奈选择。明初规定:“公爵岁禄三千石,不及宋元三分之一。”

傅友德虽有田百顷,却需供养部曲亲兵三千余人。这种经济压力,迫使武将寻求灰色收入,最终成为了政治清洗的借口。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