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买臣(?-前115年),字翁子,一作翁之,西汉中期政治人物,朱买臣始出于贫贱,后来富贵至盛,再因诬陷酷吏张汤,被武帝厌弃,终而被斩。

1. 知天命(50岁)时入仕前的窘迫
与妻子决裂
无数的日日夜夜,朱买臣对着月光,清风徐来,也吹不走他无限的悲叹。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对于朱买臣而言,似乎正应了那句古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本来捉襟见肘的朱买臣夫妇无奈选择逃离战乱,兵荒马乱之际,在深山处过着清贫的日子。
朱买臣酷爱读书,却因为生活所迫,以砍柴卖柴为生,却有着读书人的傲娇,觉得自己应该乐观一些,“慨当以慷”,在卖柴的山野快乐地歌唱,随行的妻子无法忍受朱买臣穷困潦倒下自负满满的嘴脸,抱怨道:“你整天不是抱着书本,就是唱些有的没的,能不能干点正事,家徒四壁,一天就吃两顿,饿的人发慌,你都40多岁了,怎么还没有长大,认清现实。”

朱买臣似乎习惯了妻子的吐槽,回答道:妇道人家,懂什么?我在空闲的时候读书,在困苦中高唱,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风骨,不久之后,你就会锦衣玉食。
朱买臣的妻子本因为饿,憋了一肚子火,听到丈夫依旧对未来充满幻想,一下子怒火中烧,拿起篮子里的经史子集,用力的撕扯。朱买臣见状,嗜书如命的他,立马按住妻子,叫嚷道:你这是做何?要撕了我的远大前程吗?
妻子奋力挣脱丈夫的双手,继续将带来的“竹简”掰断,此时朱买臣也不劝阻,也不说话,妻子将破败的“竹简”扔在地上,泪水不争气地肆意地流,哭的很大声。面对相伴20多年的妻子,朱买臣内心中充满了愧疚,他想安慰,话到嘴边,又无声无息了起来。
最终的最终,朱买臣“决定”休妻,与其说是“决定”更确切地是“被决定”,妻子无法忍受“没有将来,没有希望”的日子,她要离开朱买臣,离开这个目前外表乐观却内心懦弱的男人。于是朱买臣成了“一个人”。他依旧一边卖柴一边读书,唯独没有改变的是穷困潦倒以及内心的壮志雄心。

前妻赠饭
朱买臣其实想到过放弃,以他的学识,做一个类似文案,代人写书信或者教教富人家的孩童其实游刃有余,但是朱买臣骄傲着,他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一时一地,他想的是如同隐士一样,高风亮节,他做的是大学问,不为了几斗米而隐没在乡野市集。
与妻子分开后的几年,朱买臣我行我素,在闹市一边卖柴一边研究《春秋》、《楚辞》,他似乎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貌似遥远又若隐若现的“机会”。一天,饥肠辘辘的朱买臣带着未卖出去的柴,他无法歌唱了,因为饥饿,脚步也不稳健,一个踉跄跌到在路旁,这时候正巧前妻路过,让朱买臣起身,不要在集市上丢人现眼,朱买臣此时也不傲娇,一路跟着前妻,准备趁她不注意,赶紧开溜,前妻瞪了朱买臣一眼,说道:你啊,还是老样子,我带你吃饭吧,你的肚子叫了一路。
前妻和现任丈夫热情款待了朱买臣,酒足饭饱后,朱买臣又恢复了神采,他刚想夸夸奇谈,前妻又表情严肃地盯着他,朱买臣的豪言壮语一下子胆怯起来,憋了回去。

2. 进京为官,被免职
朱买臣或许觉得自己待价而沽是无法找到真正赏识的“货家”,也可能是被前妻“没有你,我过得很好”的现实打击下,他终于托朋友,当了一名普通的差役,朱买臣押车去进京送材料,此时遇到了同乡严助,严助官居中大夫。他乡遇故知的严助深知朱买臣儒学造诣很高,就向汉武帝举荐了他。
朱买臣多年生活穷困,深知民间疾苦,在研读儒学经典时,他的感悟深度让汉武帝震惊,并将朱买臣留在京城,很重视但并未重用。

朱买臣毕竟刚到京城,多少有些诚惶诚恐,这时候人相对比较低调,但是他异于主流儒学的言论以及汉武帝的赏识,让他得罪了一些“儒学经典的卫道士”。不久,他就因为小的过错被免职。
3.仕途顺畅
朱买臣还是有才干的,特别是不拘泥于文字的解读,而能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变通,汉武帝因为东越王余善的反叛,需要真正可以有效实施的意见,在同乡严助的力挺下,朱买臣又回到京城。
针对如何攻打东越王的问题,文臣大谈引正义之师,讨伐不义之兵。武将各各请缨,大兵压境,弹指一挥间,荡平东越。
朱买臣不说话,直到汉武帝点名让他献策。朱买臣认为:擒贼先擒王,原来东越王居住在泉山,易守难攻。而现在东越王居住在背靠打大海的地方,若兵船过海,直接从后面攻击,正面陆军再进行佯攻,吸引敌军主力,无法及时回援,敌军可破。
东越王自称东越武帝,大举骚扰汉朝边界的同时,朱买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船只和操练水军,战争过程如同朱买臣推演的一致,东越王兵败,战死。朱买臣平叛有功,提升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4.覆水难收
在备战东越王的时候,朱买臣被破格升为会稽太守,重回故地的朱买臣,不仅感慨万千,这一年他50岁,半生碌碌无为,此次回来也算“衣锦还乡”。上任后的朱买臣一直在寻找前妻,得知她的消息后,心想回报前妻之前的一饭之恩以及过往的愧疚补偿。找到前妻后,请前妻以及她现任丈夫入府一起居住,起居饮食面面俱到。根据《汉书》记载,前妻入府一个月后,自缢身亡,原因未有说明。
根据后来演义剧本,有一个经典典故:马前泼水。意为前妻看到威风凛凛的朱买臣,当即请求朱买臣的原谅,愿意破镜重圆,但朱买臣命人端来一盆水,骑坐骏马,将水倒在地上,说道:若能将刚刚泼出去的水,原封不动地聚集到盆里,就可以复合。
前妻在众人面前羞愧难当,随即自杀。

6. 晚节不保
朱买臣位列九卿后,一时趾高气扬,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因为犯法第二次被罢免,经过他的疏通,再次任用后为丞相府长史。
曾经两次帮助朱买臣的同乡严助,因为参与到淮南王刘安的谋反事件中,本来汉武帝准备力保严助,朱买臣也多方打点,希望能报答严助的举荐之情。却没有想到酷吏廷尉张汤,本着那么不杀,要杀就要斩草除根的原则,硬生生把严助杀了。
当时的张汤一时风光无限,对待朱买臣时盛气凌人,借着张汤要陷害丞相庄青翟之际,朱买臣连同另外两名丞相长史,一同捏造事实,诬陷张汤与商人田信在暗中有金钱交易,以此来谋取暴利。或许是盛极而衰,汉武帝对张汤的情感微妙,甚至派人劝说张汤体面一些,自行了断,张汤在狱中悲愤,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
事后,汉武帝又觉得此事唐突,命人再查,不久后,朱买臣被押赴刑场。

##
朱买臣的故事结束了,其实关于朱买臣,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40多岁依旧在砍柴卖柴,朝不保夕,妻子离去,依旧读书做学问,始终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景。
通过他困苦不改其志的坚持,终于靠学识入仕,叩开了他后半生的辉煌。
朱买臣的仕途可谓三起三落,最终死在“追逐名利”上。
所有的答案,在不同人的脑海里。然而他就是他,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