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进出口业务中,产地标签的准确识别是政策申报的核心依据。根据海关规定,目前主要涉及 5 类产地标签及其优先级规则,具体解析如下: 一、核心产地标签定义 1. MADE IN XXX 含义:直接标注产品最终制造完成的国家或地区,通常体现整体生产地。 应用场景:成品包装上常见,如 “MADE IN CHINA” 表示产品在中国大陆完成全部生产流程。
2. COO(Country of Origin) 含义:货物的原产地,即货物最初生产或制造的国家 / 地区(核心原材料或关键工序所在地)。
应用场景:适用于需追溯原材料来源的复杂产品,如芯片设计与晶圆制造分属不同地区时,COO 指向核心制造地。
3. COD(Country of Diffused) 含义:货物的扩散地(Diffused 为晶圆生产核心工序 “扩散工艺”),特指晶圆制造的实际生产地。
行业特性:半导体产业链中,晶圆制造(含扩散、光刻等关键工序)是核心环节,COD 直接关联芯片生产的技术主体地。
4. COA(Country of Assembly) 含义:货物的组装地,即产品零部件组装成成品的国家 / 地区。 应用场景:适用于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如芯片设计在 A 国、晶圆制造在 B 国、封装测试在 C 国时,COA 为最终组装地 C 国。
5. CCO(Chip Country of Origin) 含义:芯片的晶圆厂国家,即生产芯片晶圆的工厂所在国家 / 地区。 技术指向:聚焦半导体产业链上游,明确芯片核心载体(晶圆)的制造地,与 COD 高度相关但更侧重工厂地理属性。
二、政策申报优先级规则(海关明确标准) 1. 单一标签场景 按标签直接标注的国家 / 地区申报,无需优先级判断。 例:外箱仅标注 “MADE IN TAIWAN”,则按台湾地区申报。
2. 多标签冲突场景 规则 1:当 MADE IN XXX 与 CCO 同时出现时,暂按 MADE IN XXX 申报,后续以海关最新定义为准。 原因:MADE IN 覆盖产品整体产地,CCO 聚焦晶圆单一环节,当前政策优先采纳整体标注。
规则 2:当 COA 与 COD 同时出现时,以 COD 为准。 优先级逻辑:COD 代表芯片核心制造工序(扩散工艺)所在地,技术权重高于后期组装环节(COA)。
规则 3:当外箱标注 COO/COA,但内盒 / 产品本体标注 COD 时,按 COD 申报。
执行标准:海关以产品实际核心制造地(内盒 / 本体标注)为最终判定依据,外箱标签若与核心工序冲突,优先采纳更精准的 COD。
3. 优先级总原则 COD > MADE IN XXX > CCO > COO > COA (注:COD 为半导体行业特殊优先级标签,已与海关达成共识,直接关联晶圆核心制造地,高于常规产地标签)
三、实操注意事项 标签核查流程: 先检查内盒 / 产品本体是否标注 COD,若有则优先采用; 若无 COD,再核对 MADE IN XXX 与 CCO,按规则 1 处理; 最后参考 COO/COA,避免组装地等非核心标签干扰。 行业特殊性: 半导体产品因产业链全球化(设计、晶圆、封测分属不同地区),需重点追溯COD(扩散地)或CCO(晶圆厂),而非单纯依赖成品组装地(COA)。 建议企业在产品包装中明确标注 COD/CCO,降低申报争议风险。
总结海关申报以 “COD 扩散地” 为半导体产品核心产地标识,优先于组装地、成品制造地等常规标签。企业需在进出口业务中重点核查内盒 / 本体标签,确保 COD/CCO 标注清晰,避免因标签冲突导致的申报延误。
亿配芯城与ICGOODFIND作为专业半导体供应链平台,将持续跟踪海关政策动态,协助客户规范产地标签管理,保障进出口流程高效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