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6700多亿建设雄安,面积相当于3个纽约,如今咋样了?

麦浪吟风者 2025-04-24 09:24:39

在北京南边有块地,最开始啥都没有,一张图纸,几台推土机,却说要建一座“未来之城”。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

可现在,老外都看傻了——这块地上真的站起来一座城市,高铁进来了,白洋淀活过来了,连北斗导航都进地下室了!投资6700亿的雄安,现在到底怎么样了?走,咱们进去瞧瞧!

6700亿投下去,砸出的不是地基,是一座“未来之城”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官方的表述没有拐弯抹角,明确写着: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落笔不重,分量千斤。

这一年,雄安还是一片地。无论是地上建筑还是城市功能,全无踪影。白洋淀边,还是苇荡渔舟;容东片区,只是地图上的几根线条。可就是这片空地,仅在7年后,便形成了从“一片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的全过程。

投资规模突破6700亿元人民币,背后不是烧钱,是落地见效。启动区率先开建,城市计算中心先行启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雄安分院一体落地。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的支点提前布设。雄安城市发展并没有等路修好才画图,而是图先画、事立干、地随人动。

新区道路系统构建出“地上网格、地下通廊”的双层结构。高铁、高速、公路构成地面骨架。地下,是宽约7米、管线集中、导航系统精准的城市管廊。容东片区布设了“北斗+室分”定位系统,实现地下空间导航精度到米级。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雄安不是传统意义的扩张,而是从零开始的全链路系统化设计。这使得它能在三维空间实现“地上建筑可看、地下结构可调、地底设施可控”的立体城市模型。

产业平台布局同步推进。雄安综合保税区于2024年6月航拍画面中正式亮相,累计注册企业1600余家。雄安自贸试验区获批的33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在河北全省复制推广,4项被国家层面采纳。新区正在以制度为杠杆,撬动开放经济格局。

这座“未来之城”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是从制度、规划、技术一步步搭建起来的。

从这里出发,问题不在于起点多低,而在于后劲多足。

白洋淀不是湿地公园,是一块生态硬骨头

白洋淀原本并不在旅游榜单。水质常年劣Ⅴ类,周边污染密集,生态系统崩溃。新区设立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1%。但这片曾被工业废水反复碾压的淀区,今天已经被重新写入国家生态蓝图。

新区设立之后,白洋淀治理纳入顶层任务。大规模污染治理、清淤疏浚、湿地重构同步展开。生态水系连通工程推进三年,白洋淀水质提升至Ⅲ类,首次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恢复的不只是水质,“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在此安家,重新出现的还有黑鱼和鳑鲏鱼。2024年,官方记录显示白洋淀野生鸟类数量已达279种。一个曾是黑水臭淀的地方,重新成为“鸟类天堂”。

生态指标改善有据可查。新区绿化系统构建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结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4.9%。悦容公园、郊野公园等多个高品质生态园区全面投用,“出门即公园”成为常态,不再是城市宣传语。

治理的核心不是种树,而是空间格局重构。新区空间绿蓝占比达到70%以上,这意味着每一寸开发用地的背后,必须以生态作为配套支撑。不是点缀式造景,是系统性复绿。

在城市空间方面,雄安将水系纳入城市毛细血管系统,城市设计中水网与街区并行,湿地进入城市结构,构建“淀城共生”的有机形态。

2024年夏,燕南堤作为网红打卡地,10平方公里水域碧水如镜。游客拍照成片,不再是为了构图,而是因为“随便一拍就是大片”。

白洋淀的转变不是风景提升,是系统工程的成果呈现。

如果说雄安新区是未来城市的测试场,那白洋淀就是这场实验最硬的一块试金石。

“场景汇”不是科技展示,是现实落地的演习场

雄安不是停留在概念上的“未来之城”,它有一个核心机制,叫“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2023年启动,2024年升级扩展,成为全国首个以场景驱动为导向的系统性创新平台。

首届场景汇汇聚818个团队、1320项作品,377项获奖,超百项在雄安本地落地。落地不是挂个牌,而是转化为真实服务能力。例如,“伏羲农场”由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推出的智慧农业项目,获奖后迅速部署于容东片区,覆盖多个智能农业节点,成为示范样板。

“伏羲农场”使用智能农机、数据感知设备,实现农事自动化调控。该项目获奖当年便吸引全国众多团队前往洽谈合作。到2024年3月,研究院工作人员每日需接待三拨以上来访者。

第二届场景汇新增空天信息、低空交通等5项专业赛道,形成11项大赛体系。活动不再局限地方平台,已引入部委指导、对标国际赛事,评价机制更为精准。

组织机制上,雄安场景汇由河北省委雄安办主导,官方直接牵头,支持措施从资金、政策到配套设施均有完备机制保障。创新项目从提交至评审再到落地,平均周期压缩至90日以内,实现从实验室到实景应用的“无缝对接”。

在城市治理领域,容东片区已部署“北斗+室分地下空间导航系统”,实现城市地下交通、管廊导航精准化。该技术为全国首次大规模落地,打破地下盲区困境。

2024年,雄安正式启动城市级数字孪生系统构建,各参赛项目需同时提交数字模型,实现“先建虚拟,再进现实”的双线审查机制。

场景汇不仅比创意,更比落地。作品只有能嵌入城市系统、与市民生活发生关联,才可能生根。这使得雄安的创新体系更偏向工程落地,而非概念堆砌。

2024年年底,第二届场景汇全面落地,雄安城市将同步实现11项创新场景上线。场景,不再是空中楼阁,是现实落地的作业本。

参考资料

雄安新区设立7周年掠影:宜居之地 活力之都 未来之城 大江网 2024-06-03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特别报道·春到雄安|开放如海 纵览新闻2025-04-01

3 阅读:277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