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宇航员挥一挥衣袖,带走最后一块月壤后,从此就“封号”不登月了。这一封,就是半个世纪。而如今的美国,搞个“绕月飞行”都像是掀锅炒冷饭,不仅一再推迟,还摆上了史努比玩偶“凑数”。
这事儿一对比,怎么就那么诡异?50年前登月像赶集,今天却像爬楼?有人说,美国从没登上去过,从头到尾都是“演”的!
“登月技术”咋就没传下来?美利坚“翻车现场”全记录
1972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完成登月任务。这是美国第6次载人成功登月任务,标志着其阿波罗计划的终结。
宇航员尤金·塞尔南与哈里森·施密特在月面停留了75小时,采集月壤标本超过110公斤。指令舱由罗纳德·埃文斯驾驶,在绕月轨道维持稳定飞行。这项技术成果当时震撼世界,被誉为“科技奇迹”。
此后50年内,美国再未完成任何一次载人登月任务。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2020年前重返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这一宏伟计划的名称是“阿尔忒弥斯计划”。
2022年8月29日,原计划发射“阿尔忒弥斯1号”,火箭型号为SLS(太空发射系统),然而因为发动机液氢冷却系统故障,发射临时取消。任务内容也不过是进行绕月飞行,舱内装置仅为人体模型和毛绒玩具。
对比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从肯尼迪角发射升空,到阿姆斯特朗登月只用了109小时。而“阿尔忒弥斯计划”至今连人都没送出去。美国2025年预定的载人登月任务至今三次延期,技术人员解释原材料无法复制、设计图纸难以复现。
工程技术团队早已解散,大量细节文档散佚,生产设备废弃多年。2023年,美国会拨款计划显示登月项目预算高达934亿美元,但仅33%进度完成。
民间质疑声音如潮水翻卷,关于“假登月”的讨论再度沸腾。
1976年小册子搅动风云,美国登月照片疑点重重
1976年,美国工程师比尔·凯辛发表小册子《我们从未去过月球》。该书指出,美国在1969年至1972年间进行的6次登月任务,其照片、视频、旗帜、光影存在逻辑漏洞。
他根据自己1956至1963年在“洛克达因”公司工作的经验(该公司为NASA研制“土星五号”火箭引擎),对登月影像中的“星条旗飘动”“无星空”“光影多向”等问题提出质疑。
2000年7月,《永久周刊》刊登俄罗斯工程师戈尔多夫的长文《本世纪最大的伪造》,进一步质疑美国登月影像真实性。文中指出,NASA公开的70毫米相机拍摄图像中,光源明显不止一个,月壤与宇航员影子方向不一致。
此外,所谓“月球表面无空气”无法解释旗帜迎风飘扬状况,即使通过弹簧金属丝支撑,也不能造就“自然摆动”形态。
在美国本土,2000年《时代周刊》联合盖洛普调查显示,有超过2500万美国人(约10%)不相信登月真实性。1980年代至今,美国在面对质疑时普遍采用“回避”策略。NASA除1977年作过简短澄清外,未再主动发声。“阿波罗登月摄影棚论”成为美国主流舆论中难以回避的灰色地带。
而最为耐人寻味的,是1971年邦德电影《007:金刚钻》中直接设定了登月摄影棚场景,影射美国政府虚构现场,放送虚假直播内容。
1978年电影《摩羯星一号》更直白地演绎“假登陆火星直播事件”,电影中美国宇航局为欺骗国会争取预算,将宇航员封闭在摄影棚中制造假象,极具影射意味。
当全球观众沉浸在美国科技神话中时,这些质疑以讽刺与娱乐为外衣逐渐侵蚀美国政府的公信力。
此刻,需要对比的,就不仅是画面真假,而是能否提供“跨时代”的连续技术链条。而这恰恰是今天的美国,无法给出的答案。
“登月证据”还剩啥?一克月壤道出大国博弈真味道
1978年,美国向中国赠送1克月球岩石样本。样本编号70181、39,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中关村。该样本来自阿波罗17号任务。
根据当年协议,这枚岩石在非破坏状态下由中国专家开展粒度、光谱与化学成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其硅铝含量与月表地质模型高度一致。
382公斤的月岩样本由NASA封存在休斯顿太空中心部分分发至全球135家科研机构,包括前苏联科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
其中大部分样本采用氮气封装、恒温冷藏,仅供观摩和精密研究。这一行为在1970年代形成“岩石外交”新模式。
2021年,中国嫦娥五号任务成功采回1.731公斤月壤样本。两种样本对比分析报告于2022年8月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证实两种样本存在矿物组成、粒径分布、元素丰度上的差异。
中国样本呈现更高的铝硅氧比,形成年代较阿波罗样本年轻数亿年。这项成果不仅证明中国自主登月能力,也侧面支持美国历史登月任务的真实性。
“登月骗局”理论,在月岩面前逐渐失色。然而,美国自身对“阿波罗项目”的后续无为态度,却让外界产生合理怀疑。
中国嫦娥工程从2004年启动,至2020年五次发射全部成功,花费不足200亿美元。与之对比,美国“阿尔忒弥斯”从2011年立项,至2025年仍未完成首次载人飞行,预算超900亿美元。技术、成本、组织力三方面全面下风。
在全球科技竞赛中,登月已不仅仅是荣耀,更是体系能力的综合体现。美国过去依靠“冷战动员体制”,赢得一次太空拔高;今日却受困于内部分裂、管理紊乱,难以复现往昔光辉。
而中国,正在用行动,回应那个半个世纪前留下的疑问:“到底谁真正脚踩月球?”
参考资料
阿波罗载人登月到底是不是骗局?-澎湃-2023-12-19
美国50年前的登月技术失传了吗,为什么他们重启登月屡遭挫败?-澎湃-20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