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那会儿,中央正头疼怎么给闲置了好些年的江渭清找个新差事。之前已经试着给他安排了5次工作,但每次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成。最后还是毛主席拍板:“东不成西不就的,干脆让他去江西算了!”这第六回,江渭清的工作才算有了着落。说起来,江渭清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啊?为啥给他安排个工作这么难呢?
1910年,江渭清在湖南平江的一个农民家里呱呱坠地。他小时候特别爱学习,有问题就问,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但家里头穷,没钱供他继续上学,所以读完初小后,他就得回家帮忙种地了。好在江家的族长看到了江渭清的潜力,跟他爸妈说:“这孩子这么有出息,不让他继续读书真是太浪费人才了,咱们族里出钱供他吧!”就这样,江渭清又回到了学校,开始上当地的高小。那时候的小学跟现在不一样,分初小和高小,能念完高小的,就算是有学问的人了。
江渭清再次踏入校园后,特别珍视这次难得的机会,学习起来比以前更加拼命。尽管是作为转学生加入,但他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最后还当上了学生头儿。那时候,湖南正被国民大革命的热潮包围。平江不少地方的造纸工人开始罢工抗议,另外,还有反对湖北军阀阻挠北伐的反鄂军行动。江渭清热心参与这些爱国活动,因此在校园里也成了大家的焦点。
结果就是这样,江渭清引起了学校里头一个挺特别的人的注意,那就是训育主任宋润清。跟好多那些坚决不让学生参与爱国运动的学校领导不一样,宋润清对江渭清他们参与爱国运动这事儿,不但不拦着,还特支持,使劲儿鼓励学生们投身到救国救民的大潮里头去。宋润清瞅见江渭清挺上心,就老找他聊天,一块儿聊聊当前的局势,商量商量怎么救国救民。也是在宋润清的带领下,江渭清慢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觉得这才是中国该走的路子。
现在北伐军已经占领了湖南,国民革命的热潮在湖南蓬勃兴起。江渭清看到这番景象,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真恨不得立马就加入到这股洪流中,为革命出一份力。江渭清原本打算直接加入共产党,可他这时候年纪还小,才15岁,所以经宋润清的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的路子。
1927年春天的时候,江渭清完成了高中的学业。那时候,国民革命的局面又有了大变化,蒋介石突然搞起了军事政变,跟革命翻了脸,国共两边的合作也就这么断了。紧接着,好多地方的国民党反动派都开始对左派的人下手,杀得可狠了。可就算是在这种乱糟糟的情况下,江渭清也没跟着乱来,他心里有数,铁了心要继续干革命。后来,在我们党的安排下,江渭清就回了老家,开始发动农民,组织起农民运动来。
江渭清使出了浑身解数,大力搞宣传,还常和乡亲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难处和期盼。在他的影响下,好多平江的农民都加入了农会。因为工作干得好,区委书记萧助国就直接推荐他去参加全职的武装斗争,跟国民党反动派在战场上干一架。这活儿挺危险的,但江渭清一心想着为国出力,所以就接下了任务,拿着介绍信加入了“平西游击大队”。游击队长还让他当了自己的警卫员呢。
在那之后的游击战斗里,江渭清打得勇猛无比,还亲眼看着游击队把当地的反动队伍打败,建起了苏维埃的基层政权。到了1929年11月,江渭清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正式成了一名党员。从那往后,不管是在国内革命战争那会儿,还是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江渭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1949年4月份,解放军动手打了渡江这场大战,没花多少天数就把国民党军在长江上的防线给打穿了。到了4月23号,南京这座城市就解放了,蒋介石以前搞反动统治的地方,现在飘起了红旗。江渭清带着队伍进了南京,帮忙管理起这座城市。他还当上了南京市委的委员,另外还管着南京警备司令部的副政委和政治部的头头。
现在的南京,早已不复当年的热闹景象。经历了日军的大肆侵略和残酷屠杀,还有汪伪政权的助纣为虐,加上蒋介石政府的剥削压迫,这座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已经受到了重创,影响力也大不如从前了。蒋介石虽然跑了,但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南京,偷偷在南京安排了好多特务,妄图给我们党找麻烦,做着有朝一日能重回南京的美梦。这么说吧,江渭清他们这些党的干部,在接手南京的时候,那是碰到了一堆的难题。
江渭清带着大伙儿,一边忙着让工厂田地重新转起来,恢复生产,一边又忙着抓那些潜藏的特务,没多久,南京这座江南的好地方就又回到了往日的热闹和安稳。到了7月份,江渭清就被提拔为南京市委的第二副书记,后来他还去了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在北京,江渭清有幸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特别关心南京,这座以前国民政府的首都。他仔细问了江渭清关于接管南京的情况,还夸奖江渭清巧妙运用了“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对南京的稳定起了大作用。接着,毛主席又跟江渭清说:“你们可得好好研究城市政策,别忘了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能被那些甜言蜜语迷惑,得把南京从为官僚服务的城市,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城市。”
之后,江渭清一直在南京打拼,给南京的城市面貌变化和建设出了不少力。到了1952年年底,他成了江苏省委的第二把手,两年后又升为了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在江苏当家做主了很久,这儿对他来说,就跟第二个老家一样亲。
1961年2月份,那时候国家正经历着三年的难关,毛主席就跑到杭州去做实地调研了。他把六大区的头头们,还有华东各省、市委的一把手都给召集到一块儿,让他们讲讲怎么整改“五风”问题。毛主席还特别关心公共食堂这事儿,问了大伙儿的看法。原本弄公共食堂是想保证大家都能吃得饱饱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碰到了不少麻烦。
柯庆施跟毛主席汇报,说公共食堂搞得挺不错,有不少优点,大家都特别喜欢,到处都能听到夸它的声音。毛主席听了很高兴,但注意到江渭清一直没吭声,就问他:“渭清啊,别人都说食堂好,你咋不表态呢,是有啥想法吗?”
江渭清回应道:“我这话不好说出口。”
毛主席听江渭清那么一说,就懂了他的意思。他说“不好发言”,其实就是心里有话想说,但又怕不合适。于是,毛主席就劝他说:“有啥想法就直接讲出来!咱们这儿不揪人小辫子,不打人棍子,也不给人乱扣帽子。”这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三不原则”,还是毛主席头一回跟江渭清聊天时提的呢。“三不原则”对让干部们大胆说话,还有改正错误,都挺有帮助的。
江渭清瞧着毛主席都给出了保证,于是壮着胆子开口:“大伙儿说了老半天,说到底,全都是夸食堂有多棒。可我心里头想的,却是食堂存在多少问题。”
毛主席乐呵呵地说:“你算是持不同意见的吧!要是你觉得有啥不对劲的地方,那就直接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具体是哪些地方不对劲?”
江渭清讲道:“首先,食堂用粮太厉害了。咱们现在的粮食供应挺紧张的,毛主席您以前也说过,平时吃点稀的,农忙时吃干的,老人小孩还有干轻活的吃稀的,年轻力壮干重活的吃干的。可自从大办食堂以来,不管老少,也不论干的活儿轻重,大家都挤在一个锅里吃饭。这样一来,原本够吃一年的粮食,几个月就没了,照这样吃下去,真要吃不起了。”
毛主席微微颔首,接着问:“那接下来是啥呢?”
江渭清讲道:“原先啊,农户们挖点野菜,找点剩饭剩菜就能喂猪了。但自从公共食堂搞起来后,养鸡、养鸭、养猪、养羊这些都不让干了,本来能养的农户也养不成了,最后大家连肉蛋都吃不上了。”
毛主席再次微微颔首,问道:“那第三条是什么呢?”
江渭清讲道:“食堂的浪费情况真的挺严重!想当初,每个人都是自己做自己的饭,对自己的那些锅碗瓢盆可都是宝贝得很。但现在到了公共食堂,大家一起动手做饭,有的人就觉得这些锅碗瓢盆反正也不是自家的,就不那么上心了。这样一来,锅灶老是坏,餐具也经常丢。还有些干部呢,更是搞特殊,仗着自己有权分配,就多拿多吃。”
江渭清最后概括说:“之前老听大家伙夸公共食堂有多棒,还传有的地方都能吃上四菜一汤的好饭了。可我自个儿没见过这场景,我就觉得,要是还照这么搞,别说四菜一汤了,恐怕连口汤都难喝上喽!”
接着,毛主席转头问了坐在旁边的周总理怎么看,周总理也点头赞同。然后,毛主席就派了个调查小组去村里了解情况,还特意开了个会,专门商量食堂这事儿。会议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慢慢把农村的那些公共食堂给停了。江渭清的那番心里话,对这个决定可是帮了大忙。
江渭清能讲出那样的话,不只是因为他自小胆量就大,敢站出来说公道话,哪怕会冒犯他人也要把真相讲明。还有就是,他特别在意老百姓的平常日子,老往乡下跑做调研,对农村的状况摸得一清二楚,所以才能跟毛主席反映公共食堂问题时,说得头头是道。
后来,江渭清继续留在省委挑大梁。在那个特殊日子里,他被安排住进了北京京西宾馆,在那里“歇”了好几年。不过,毛主席心里一直装着江渭清,欣赏他那敢于直言不讳的性子。
1974年的时候,中央给江渭清重新找了个差事。开始时候,有人提议说让江渭清去山西,但毛主席琢磨着,那会儿山西是个挺重要的重工业地方,干起活来肯定特别累。江渭清的身体状况,干这种重活可能不太行了,所以这个提议就被推了。后来,中央又琢磨了好几次,一会儿说让江渭清去黑龙江,一会儿又说去湖南,还提到了六级部和中组部,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都没能定下来。
最后,还是毛主席一锤定音:“东边不行,西边也不行,那这样吧,江渭清同志就去江西挑大梁!”就这样,在给江渭清同志接连安排了五次工作都没成后,他的新任命终于尘埃落定。叶剑英乐呵呵地对江渭清说:“你这工作安排起来可真够棘手的!你可得好好谢谢毛主席,要不是毛主席点头,你这第六次能不能顺利安排上,还真不好说呢!”
江渭清心里头真是暖洋洋的,他之前还嘀咕自己能不能胜任,但这次经历后,他一门心思扑在了工作上。在江西当家做主那会儿,他着手改正了一些不当的做法,给提升生产力出了大力气,贡献不小。
江渭清退休之后,就回南京享受晚年生活了。他在南京待了好多年,这儿的一花一木他都特别了解,南京对他来说就像老家一样亲切。到了2000年,江渭清在南京离世。人们会铭记这位勇敢坚定,有担当,敢于直言不讳的共产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