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算是明朝挺厉害的一个官,虽然有人夸他也有人骂他,但他确实给大明王朝解了围。
在张居正推行变革那会儿,他使了个狠招,叫“探道除障”,手段相当不留情面。更绝的是,他还靠了个不怎么光明磊落的人,靠着些阴招和小人的伎俩来办大事。张居正到底是怎么把这招使出来的呢?
【张居正的卸磨杀驴】
咱们先聊聊“问路斩樵”这事儿,它跟西汉时候的大将军韩信有关。说白了,就是用完人家就把人家甩了,跟“卸磨杀驴”一个意思。
行军路上,韩信碰上个砍柴的,就上去问了问怎么走。问明白之后,他使了个眼色,手下的人就把那砍柴的给解决了。
大家听完都皱起了眉头,心里直犯嘀咕:“那位砍柴的大哥刚才可是帮了我们大忙,简直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咱们怎么能反过来对不住人家呢?”
韩信听后便说:“要是敌人逮住了他,把我们的位置说出去咋办?”大家听完这话,都没话可说了。
因此,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得把他除掉,这样才能确保万事大吉,不留隐患。
历史上有很多在事成之后就把帮手一脚踢开的事情,张居正也做过类似的事,但他没做得那么绝。
明穆宗去世后,小皇帝明神宗坐上了皇位。太后特别看重张居正,使劲推荐他,最后张居正就顶替了高拱,当上了内阁的老大。
现在的大明王朝处境相当危险,外面有倭寇不断侵扰边境,里面呢,也烂到根了,各种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军队、政治、经济这些方面,全都乱成一锅粥了。
张居正当上内阁老大后,那压力山大啊!要解决这一大堆问题,不改不行。
那时候,明朝一年到头赚的钱连300万两银子都凑不齐,可开销呢,却哗哗地往上涨,早就超过了400万。官员们的薪水也是一拖再拖,都好几年没发全了。照这么下去,明朝怕是要提前玩儿完咯。
为了搞定官员们的薪水难题,张居正琢磨出了一个新招,叫“换薪”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把那些外国送来的贡品,直接换算成官员们的工资。
外国给明朝送礼物这事儿,其实挺常见的,不是啥新鲜事儿。你知道吗,这事儿早在西汉那会儿就有了。
外国友人献礼时,老爱拿些挺值钱的东西来。这些东西大多都被收进了皇家仓库,虽说个个价值不菲,但其实大都没啥实际用处。
把那么多东西堆在国库里没用,还不如直接给大臣们当薪水呢!这样既能处理掉多余的贡品,又能给官员们发工资,真是一石二鸟的好办法。
尽管如此,那些官员们却大为不满,直嚷嚷:“这东西能顶啥用?这不是拿我们当小孩子耍嘛!”
面对好多官员的提问,张居正连忙解释说:“这些进贡的东西现在市场上可难找了,你们随便找个做买卖的,都能卖出高价,这不就换成钱了吗?”
现在国家手头紧,希望大家能多理解理解。众官员听后心里直犯嘀咕,但也没辙,只能憋着气去国库拿奖赏。
张居正说的那些事儿,真的是那样吗?其实并不是。
这些贡品确实挺值钱,但对大部分商人而言,买了也没啥实际用处,也就只有那么一小撮人会真正需要它们。
但这种处理方式的不足很快就显现无遗。
对高层领导而言,这事儿不算啥,毕竟工资对他们生活影响不大,没了也能过得去。但那些基层官员就不同了,他们全指着那点薪水养家糊口呢。
而且有些讲原则的官员坚决不收贿赂,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加艰难了。
事态变得越发糟糕,有的官员要么是活活饿死,要么就是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我了断。看着事情不断恶化,张居正没别的办法,只能把那些富商大佬们请出来帮忙了。
张居正作为内阁的头儿,跟那些商人们说:“你们去把官员手里的那些贡品收购了吧,但记得,给的价格别太抠门儿了。”
讲真,那些商人其实心里头不太乐意,毕竟买了那些东西也没啥实际用处,挺亏的。但考虑到张居正是内阁的老大,地位摆在那儿,还有的人巴结他还来不及呢,所以最终那些贡品还是被商人们一股脑儿全给买走了。
这样一来,官员们手头终于宽裕了些,但张居正对那帮商人可没啥特别照顾。
张居正这招叫“探路除障”,虽说有点儿狡猾,可能会让大伙心里不舒服,但好歹是把官员们的薪水问题给摆平了。
张居正的做法吧,说起来也能懂,毕竟商人那么多,他一个人哪里照应得周全,所以只能选择放弃小的,顾全大局。
肯定有人会好奇:“改革嘛,总会碰到些人的奶酪,那些被碰到的人,就没打算给张居正点颜色瞧瞧?”
肯定有啊,这就得说到之前提到的那个“小人”了。这家伙名叫冯保,是当时特别有权势的一个太监,他的势力跟张居正不相上下。
【张居正的“小人之道”】
要是咱成了张居正,碰到那个爱捞钱又心黑手辣的太监,咱会咋办?那肯定得疏远他啊,这是人之常情嘛。
不过,聪明绝顶的人可不会把人往外推,而是懂得怎么把人用起来。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张居正是怎么用冯保的事儿。
老话常说:“打架两边都得受伤,合作才能都有好处。”大明王朝那时候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张居正心里头最着急的就是得赶紧改革。要是他跟冯保对着干,那大明王朝可就真的要完蛋得更快了。
因此,为了推动自己的变革,张居正和冯保慢慢靠拢,成了搭档。
以前,内阁的一把手是高拱,这家伙也是个手段狠辣的主儿。并且啊,他和冯保、张居正两个人之间,都有些梁子。
后来高拱退了休,回到老家养老,不过他仍让心腹们悄悄给张居正使绊子。这样一来,跟冯保合作就成了挺聪明的一招。
张居正跟冯保一起把高拱的心腹都给清理掉了,从这以后,他们俩就真正搭伙干事了。
那时候,冯保老爱贪点小便宜,张居正心里明镜似的,可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冯保要是收了谁的钱,那肯定得给人家安排个高官做做,这时候他就得去找张居正商量商量了。
冯保说要提携其他人时,张居正每次都是爽快答应。
时间一长,冯保对张居正的信赖是越来越深。在大明朝那会儿,要说谁对张居正最死心塌地,那冯保肯定算一个,尽管他是个宦官。
那时候,太监们的权力越来越大,张居正觉得得管一管。他就找冯保商量,看能不能想想办法。冯保一听,立刻拍胸脯保证:“你放心,我会好好管管我手底下的人,不让他们乱来。”
另外,张居正也让冯保出手,收拾了不少其他宦官的手下,像那些地位挺高的大太监,比如孙德秀、孙海等人,都被他给整治了。
尽管有张居正当靠山,冯保行事却也并非毫无顾忌,不会随便乱来。
冯保在动手干任何事情前,都会先找张居正聊一聊,等他点头了才会动手。另外,张居正也说了,冯保从来没有插手过他管理国家大事的事情。
很多人可能觉得,那些手握大权的太监没啥好处,但说实话,要是用得好,他们带来的好处肯定比坏处多。
有了冯保的撑腰,张居正放手去干,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他推出的每项政策,都难免会得罪一些人,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国家得有人出来挽救啊。
张居正搞了几个大动作,像考成法啊、一条鞭法这些。这些新法子,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但那些有钱有势的豪绅贵族们,可就不乐意了。
要是有人心里不痛快,肯定会跳出来唱反调,这该咋整?简单,让冯保去摆平他们就对了。
张居正主要是推出和执行新政策,而那些不太光彩的活儿,就交给冯保他们去处理了。
张居正之所以能鼓起勇气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关键在于他掌握了强有力的武器。
张居正一番折腾后,大明王朝总算是有了新气象。之前那财政亏空的问题解决了,每年的收入也都开始慢慢往上涨了。
在打仗这事儿上,像民族大英雄戚继光这些人被好好地用了起来,他们很厉害,把到处闹的叛乱都给摆平了。
“考成法”一推行,政治环境就慢慢变好了,贪污腐败的现象也一点点没了。
尽管张居正身上有些不足之处,像有人指责他贪财、放任坏人之类的,但瞧瞧他给国家带来的好处,相比之下,那些个人的小九九又算哪门子事儿呢?
可能有人会跳出来讲:“张居正跟冯保勾结在一块,他干的事儿就跟和坏人混在一块儿没啥两样。”
说实在的,他做的事确实有点像跟着坏人一起混。但张居正心里始终清楚自己的目标,冯保对他来说,也就是个用来达到目的的工具罢了。
张居正心里清楚,自己干的事肯定会让人议论纷纷,因此他曾这样说过:“我虽然不合大众口味,但等我哪天不干了,肯定会有人想起我的好。”
说白了,我现在做的事情确实有点不太对劲,但等我走了以后,肯定会有人明白我为啥这么做的,他们终究会懂我的难处。
张居正为了大明王朝能强盛起来,就选择对冯保一个人让步,给了他想要的好处。结果,整个大明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和富裕。这笔交易真是太值了,这就是他对待那些不那么正直之人的独特方法。
要是能让大多数人得益,哪怕得牺牲点自个儿的利益,张居正也会立马行动,他以前就讲过,不能心慈手软,得放下那种“小家子气”。
常言道:“干大事别怕琐碎,逆流而上又何妨?”要是只因为很多人不赞成,自己就打了退堂鼓,那最后肯定一事无成。
看看咱们国家历史上的那些改革,为啥好多都没成功呢?其实多半都是因为那些小人在捣乱。
要是这些想改革的人能找个有势力的坏人给他们撑腰,那他们成功的机会可能会大不少。所以说,怎么跟这些坏人打交道,也是个需要学习的技巧,毕竟他们也能帮忙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有时候别太“硬碰硬”,因为太过强硬容易出问题。跟国家的整体利益比起来,个人的名声根本就算不了啥!
徐阶,高拱,可不是什么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