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死囚:你姓啥?死囚回答后,朱元璋:赦免,再赐免死5次

四海视野 2025-04-16 14:50:57

【前言】

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他管理国家靠的是严厉的律法和强硬的手段,不少官员和平民都因他而丢了性命。

不过,有那么一回,他在问了一个将死囚犯人的姓之后,突然间心软了。他不仅决定饶了这人的命,不杀他了,还特别开恩,说这人以后就算犯了五次死罪也不用死。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死刑犯到底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原因,居然能让一向铁面无私的朱元璋改变决定,放他一马?

【乱世枭雄:朱元璋的崛起与统治】

14世纪末,中国有个和尚,出身不好,却悄悄改变着国家的未来。这人就是朱元璋,他以前穷得只能当和尚。但你别小瞧他,他脑袋瓜子聪明,军事上也是把好手,硬是从元朝末年那片乱局里杀了出来。

朱元璋在安徽凤阳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出生。小时候,他碰上了大饥荒、生了大病,还失去了亲人。为了活下去,他没办法,只能去寺庙里,当上了一个四处化缘的和尚。

但是,命运的轨迹还在继续转动。元朝快要灭亡那会儿,全国陷入了一片混乱,到处都是起义的队伍。朱元璋瞅准了这个机会,投奔到了郭子兴带领的红巾军里。

朱元璋因为特别聪明,还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很快就在起义的队伍里出了名。他自己拉起一支队伍,踏上了艰难的打仗之路。差不多打了20年的仗,南边北边到处跑,最后他终于把中原统一了,把蒙古人赶了出去,建起了明朝,还把都城定在了南京。

不过,朱元璋一旦坐上了那把龙椅,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上,他可没想着松口气。他立马动手,搞了好些严实的规矩,就为了把自己的皇位坐得更稳当。

他取消了宰相这个位子,自己上手管起了国家大事;他还搞了个锦衣卫,专门盯着那些朝廷大官的一举一动;另外,他定了好多严厉的法规,一不小心犯了错,就可能面临重罚,甚至掉脑袋。

朱元璋管理国家的手法相当“铁腕”。他对那些有功之臣的处置,真的让人心里发憷。

洪武年间,胡惟庸和蓝玉两桩大案闹得沸沸扬扬,牵扯进去的人数以万计,好多功臣都因此丢了性命。朱元璋手段强硬,确实把朝廷给稳住了,但这样一来,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

【直言敢谏:范从文的政治生涯】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个人胆大包天,敢跟皇帝提意见,这人就是范从文。

范从文,老家在苏州,字叫复山。他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就读了很多诗书,儒家思想对他影响很深。科举考试那会儿,范从文考得特别好,一下子就进了朝廷,后来还被皇上提拔做了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这个官儿,是明朝刚开始那会儿,朱元璋照着唐朝的样子搞出来的。这些御史呢,主要就是盯着百官,看谁干坏事儿就揪出来,还得给皇帝出主意、想办法。这活儿吧,特别重要,但也特容易得罪人,风险老大了。

一方面,御史们得大胆说真话,把朝廷里的问题都点出来;可另一方面,他们要是说了啥让皇帝或大臣不高兴的话,那可能随时就把小命给搭进去了。

范从文心里明白,他的工作既重要又危险,但他从没被吓倒。他反而把老祖宗范仲淹的那种精神当成自己的行动指南,一直坚持做个正直的人,不偏不倚。

在皇宫大殿里,范从文好几次直言不讳,说朱元璋管得太狠。他说朱元璋杀人太多,对官员下手太重,这样一来,有本事的人都会跑掉,老百姓心里也会积怨。

他直接对朱元璋说,要是再这样搞下去,恐怕就要走上夏桀、商纣的老路,变成个暴君了。范从文这些话,简直就是在锋利的刀口上耍把戏,太冒险了。

每次向皇上提建议,都可能是范从文这辈子最后一次开口了。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他觉得,作为一个真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的好官,就得豁得出去,哪怕把命搭上。

【龙颜大怒:范从文的死刑判决】

最后,范从文因为有啥说啥,把朱元璋给惹毛了。在一次上朝的时候,范从文又对着朱元璋的严厉统治开腔了。这回,朱元璋是真的忍不下去了。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火冒三丈。

朝堂里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大臣们全都耷拉着脑袋,生怕皇帝的怒火烧到自己身上。唯独范从文,他腰杆笔直,眼睛直视着皇帝。

范从文的话语里透着股子坚决和真挚。

不过,朱元璋这时候已经气得不行了。他大声吼道:“

几个守卫立刻跑上前,拽着范从文就往外拉,离开了大殿。其他官员瞧见这场景,心里都吓得砰砰直跳,暗自琢磨着自己可千万别像范从文那样。

范从文被关进了大牢,等着被处决的那一天。在那又暗又湿的牢里,他一点都没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情。他心里清楚,身为一个忠心的臣子,他已经尽了本分。要是真因为这事丢了命,那也算是死得有价值。

但没想到,命运这时候跟范从文捉了个迷藏。就在快要执行刑罚的前一天,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机突然冒了出来。

【峰回路转:朱元璋的惊人发现】

处决那天,朱元璋照例查看要被处决的犯人名单。当他瞅见范从文的名字,心里咯噔一下,眉头不禁轻轻皱了起来。“哎,”朱元璋小声嘀咕着,“这事儿……”

朱元璋赶紧叫人把范从文带到皇宫前面。等范从文被带进来的时候,他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勇敢面对死亡了。但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一幕,让他完全愣了神。

朱元璋直接就问了出来。范从文当下就懵了。他压根儿没想过皇上会冷不丁提起这事儿。不过,他还是老老实实答道:“

听到这个答复,朱元璋的眼睛立马就放了光。他咧开嘴大笑起来,说:“

其实,朱元璋一直特别佩服范仲淹。范仲淹不光是北宋时候有名的大政治家、大文豪,还是个品德好得没话说,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的榜样。

他常说的那句话,简直就是朱元璋梦寐以求的臣子模样。而更让朱元璋觉得有意思的是,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还改过姓,跟了继父的姓朱。原来,范仲淹的母亲后来嫁给了清正廉洁的官员朱文翰,范仲淹也跟着改了名,叫朱说。

范仲淹后来虽然改回了自己的姓,但他心里一直记着朱家的养育大恩。他用自己的那点工资,给朱家买了不少田地。这事儿让朱元璋对范仲淹更是打心底里佩服。

他觉得,范仲淹不光特别有才华,还特别懂得感恩,品德高尚。眼下,范仲淹的后代就站在他眼前,这让朱元璋心里头既惊讶又感慨万分。

【皇恩浩荡:五次免死的特殊恩典】

朱元璋的态度来了个彻底的大转弯。他二话不说,马上就放过了范从文,没让他掉脑袋,而且还整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大动作。

“朱元璋大声招呼道,”

侍从很快就拿来了五块雪白的绸布。朱元璋自己动手,在每一块绸布上认真写上了范仲淹那句有名的诗:

接着,朱元璋把五块绸布递给了范从文,一脸严肃地说:“

范从文双手接过那块帛巾,心里头一热,眼眶就湿润了。他立马跪在地上,砰砰砰地磕了几个响头,嘴里说着:“

这一场景,真的让范从文感动得眼泪直流,同时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大吃一惊。朱元璋不光是饶了一个死刑犯一命,而且还给了他五次可以免死的特别权利,这在明朝的时候,真的是太少见了。

但是,朱元璋这么做并不全是冲动。他心里头清楚,范从文之所以敢于直言进谏,是因为他受到了范仲淹那样的家庭教育熏陶。

这位大臣,正是他管理国家时的得力助手。用这种方法吸引范从文,不仅能得到一个死心塌地为他效力的人,还能让全天下的人看到他重视人才的态度。

对范从文而言,这简直就是从黑暗深渊一下跃到了光明顶端的大翻身。从等死到突然有了五次不用丢命的特别权利,这事儿听起来跟做梦似的,太不真实了。但没多久,他就明白过来,这份大礼背后,其实藏着更重的担子和更高的期望。

【结语】

范从文的那些神奇经历,说白了就是他人生路上的大转弯,也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模样。这事儿讲的就是,在那个一言堂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就像风中飘摇的树叶,既容易受伤,也可能碰到好机会。

另外,这事儿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的品格、左右人们做决定时的重要影响。这个故事讲的是,哪怕是在最糟糕的时候,只要不放弃正直和勇敢,也许就能碰到让人惊喜的转机。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