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他是共和国十大将之首,粟裕一生叱咤风云,战功赫赫,他不但是用兵如神的名将,更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名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最高统帅毛主席的信任,毛主席曾评价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朝方发出求援信,抗美援朝开始抗美援朝是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面临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大兵团现代化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对于新中国来说有着特殊意义,他甚至可以说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1950年8月,美国开始向朝鲜的空中飞机发起侵略斗争,朝鲜和我国是邻国,这就导致这场战争会波及到我们国家,事实也是如此,美方对朝鲜的侵略扩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领空。
有着霸权主义的老美开始对我国东北边境地区进行侦查、轰炸和扫射,这样的做法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公民的安全。
不到一个月,老美的7万多人部队登陆仁川港,15天后,美军全线抵达三八线。也就是这一天,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向世界表达了我方的态度: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护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
然而老美并没有正视中方给予的警告,变本加厉的他们于10月7日踏入了三八线。
10月3日,朝鲜方向中方发出求援信,朝鲜方直截了当表明了他们的需求,他们非常需要中方的军事支援。
毛主席之前是有考虑过要出兵朝鲜,但是当下的中国刚刚成立,国家还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之下,此时要出兵,会不会给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呢?这些事情毛主席必须要考虑清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手太过强大,50年的美国和50年的中国在经济实力上是有着很大的差距,打仗毕竟要涉及大量资金和武器,中方在这两点上是不占上风的。
综合考虑下来看,如果出兵的话,中方的损失要比美国大很多,毛主席每天因为这些事情发愁的睡不着。最后经过与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讨论后,毛主席还是决定要出兵。
对于一个刚刚立足的国家来说,想要挑战世界强国,那是是难之又难,因此必须要动员且派出最强的一支专业队伍出征,这样才能看到战争胜利的曙光。
毛主席这次要带兵到走出国门,除了要面临强大对手美国之外,还要面临着南朝鲜军以及英国、法国等国家所组成的“联合国部队”。
入朝人选锁定林彪,粟裕二人对方强大,我方也不能弱,在选择入朝部队时毛主席是相当谨慎,他必须为此选出一个精英团队,毛主席将人选目光放在了两个人身上,他们分别是林彪和粟裕,为此,毛主席将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位置空缺出来。
毛主席身边的猛将军官有很多,那么他为何只把目光锁定在了林彪和粟裕身上呢?
毛主席将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人选的范围锁定在了1955年授衔的将帅们。这其中包括了10位元帅,即朱德、林彪、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陈毅、罗荣桓。还包括了10位大将,即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毛主席从20位将帅里,选出一将一帅,那么毛主席为何选他们俩呢?
首先,毛主席考虑到这次站战争的对手是美国,所以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可能性,毛主席只能从最接近现代化战争的解放战争中来来选人。
对外战争要消耗大量体力,年纪大的朱德被毛主席首先排除,朱德和叶剑英是老将,且战争经验足,但考虑到他们俩是总部领导人,比没有直接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自然也是不能选的。
罗荣桓、陈毅、聂荣臻擅长处在政治工作上,显然这三位将帅也不符合毛主席的选人标准。贺龙在解放战争中主要负责的是后勤工作,他也不行。
1950年,陈毅元帅出席了事关抗美援朝的会议,他曾向毛主席表明如果有需要, 那么他会在第一时间里奔赴到战争上的态度,然而陈毅元帅最终也没有被纳入入朝部队人选当中。
排除部分人之后,毛主席可以考虑的将帅也就只剩下徐向前、粟裕、林彪、刘伯承和彭德怀。
毛主席通过综合考虑,从这五位大将里面选出了粟裕和林彪,毛主席选人的依据主要有5点。
一是林彪和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时间要比其他三位久一些,且他们直接指挥的人数也偏多。
在这五位人选中,粟裕被评价为“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
大兵团作战的人数往往要比中小部队作战的人多很多,人数不一样,将领们在战争中收获的经验也不一样,不管是从作战形式上,还是从作战指挥、情报、后勤上都是有区别的。
总的来说,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们经验会更足一些,作战经验越丰富的将领打起仗来才可以做到得心应手,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国的意义很大,自然不会选一个经验不足的将领,一旦战争失败,谁也无法承担战败的后果。
粟裕在战争期间没有离开过一线部队,林彪虽然仗打的好,但是1938年林彪受伤害后,他就去苏联医治去了,在这医治的六年里,林彪离开了一线部队,所以从经验上看,粟裕更胜一筹。
二是在解放战争中,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的军队分别是林彪的部队和粟裕的部队。林彪所指挥的队伍是东北野战军,粟裕指挥的队伍是华东野战军,这两大部队的作战经验也要比别的部队更加充足。
三是考虑到年纪问题和身体状况问题,打仗是一件相当消耗体力的事情,如果身体素质不好,那还没上战场呢,就已经倒在后方了。这五位将帅里最年轻的就是同年出生的粟裕和林彪,1907年出生的他们在1950年是43岁。
而1892年出生的刘伯承在1950年时是58岁,他也是这5大将帅里年纪最长的一位,刘伯承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常年征战的他,身上有着无数伤口,刘伯承50大寿时,叶剑英还夸赞他是:“遍体弹痕余只眼”。
1898年出生的彭德怀在1950年时是52岁,彭德怀的身体状况要比刘伯承和徐向前好,好的身体也决定了彭德怀最后的去向,小编在这里先埋下一个伏笔。
1901年出生的徐向前在1950年时是49岁,虽然他的年纪不算大,但是徐向前的身体状况却是所有人里最差的一个,1948年,山西只剩下两个城市以及几个小县城没有解放了,徐向前把战争目标锁定在了还未解放的两个城市上,即太原和大同,徐向前考虑到太原是山西的省会,所以他决定先打太原。
1949年3月,正在太原前线作战的徐向前生病了,他的胸部时不时会有强烈疼痛的情况,严重的病情导致徐向前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但意志力坚强的他不愿意停止工作,后来还是毛主席出面,徐向前才愿意辞掉领导职务去休养。
3个月后,徐向前来到了沿海城市青岛,他在青岛接受治疗,但治疗的效果不佳,徐向前的头疼问题严重,那时候还没有针对性强的止痛药,每次疼的徐向前只能在床上滚来滚去,很显然,徐向前的身体状况完全是不能胜任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一职。
四是考虑到粟裕、林彪、彭德怀等人在朝鲜战争爆发时的作战状态,如果打仗状态不好,那么会影响整个部队,就这五个人来看,处在临战状态的军官只有粟裕一个人,那时的粟裕被军委任命为攻台总指挥,而他旗下率领的部队有65万人。
综合来看,毛主席所选择的这五个人里,粟裕和林彪更适合担任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一职。
毛泽东首选粟裕为赴朝第一人,林彪“出局”毛主席把目标由20减到5人,再由五人减到2人,林彪和粟裕都是毛主席的爱将,毛主席都曾经为他们破例过,可以说,在毛主席心里,两位将帅都相当重要,那么毛主席究竟是选林彪呢?还是选粟裕呢?
首先来看一下林彪的优势
第一点是地形上的优势。林彪要比粟裕更熟悉朝鲜地形,这是跟林彪所带的部队有关,林彪曾经指挥过“东北野战军”,他在东北待了三年多,通过战争,林彪自然熟悉了东北地形,文章上述有说过,朝鲜距离我国东北边境很近,所以朝鲜的地形、气候跟东北有很多相似之处,地形对战争起着重要性作用,熟悉北方地形的林彪可以更快的适应,洞悉朝鲜的地形。
而对于粟裕来说,他的战场基本是分布在中原地区,这些地方的地形变化显然跟东北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他负责入朝部队,那么就要提前去了解朝鲜的地形,对地形的时间也要比林彪长一些。
第二点是人事上的优势。林彪在人事上是要比粟裕占优势的,为何这样说呢:林彪所指挥的部队是“四野”,它是全国兵员数量最大的野战军,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中方要派兵力出国的话,那么人数最多的“四野”所派出的人数肯定是要多于其他部队的。
第三点是战友之间的适应期。粟裕如果挂帅出站朝鲜的话,那么中央就打算给粟裕配备一个助手,此人是萧劲光,由于这两人没有怎么合作过,如果要搭配上战场,彼此的默契度是很重要的,为了培养默契,正在忙于建设国防海军力量的萧劲光只能暂时离开海军。
但如果是林彪挂帅的话,萧劲光就不用离开海军了,林彪跟萧劲光是多年战友,1945年抗战结束后,俩人同时被中央选中去了山东,此时的林彪是山东军区司令员,而萧劲光则是副司令员,萧劲光自这次任职后,他多次担任林彪的副手,所以他们两个不需要磨合期。
既然林彪的有利之处如此之多,最后为何“出局”了呢?毛主席为何最后还是决定由粟裕担任赴朝第一人呢,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涉及到“两战”,一战指的是淮海战役,一战指的是辽沈战役。
粟裕在淮海战役里的表现相当亮眼,对此毛主席还给出了“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的超高评价。
淮海战役是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一次大决战,总共歼灭人数达到55.6万人次,此次战役也实现了粟裕所提出的“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全局性战略目的。
淮海战役难打毛主席是知道的,他曾经也说过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在打淮海战役之前,还没有准备出完整的作战方针,所谓的战略,也是在战争的过程里摸索出来的,
而粟裕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在敌我人数不对等的情况下,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了对方军队44.3万人士,随后粟裕又为这场战役提出很多具有关键性的建议。
可见粟裕在面对敌强我弱的淮海战役,他一点也没有胆怯,同时还展现出果敢智慧的一面,中方接下来要面对的援朝战,也属于是一次敌强我弱的战斗,毛主席自然希望粟裕可以把在淮海战役中的勇气,成绩也都带到抗美援朝战争中。
相比淮海战役的粟裕,辽沈战役的林彪就让主席略微失望,在辽沈战役中,毛主席多次和林彪产生分歧,比如辽沈战役后期,毛主席一直给林彪强调要控制营口,结果林彪被杜聿明的伎俩给迷惑了,导致此地没有得到及时控制,为此也让国民党转了空子。
通过两大战役,可以看出俩人在战争中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所以毛主席通过综合考虑,他还是打算让粟裕担任入朝第一人。
但这件事情的走向还是带着些遗憾,粟裕大将因为生病的原因最后没有成为志愿军司令员统率部队出征朝鲜。
粟裕的伤病不是突然出现的,自从1950年后,粟裕的身体就已经出现不适,淮海战役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专注力,粟裕拼命喝咖啡提神,为了战争他整夜都无法休息,时间一久,粟裕的旧伤复发了。
剧烈的头痛引起了高血压,粟裕曾跟部下说自己头疼起来的时候整个头就像被针扎着一般。
粟裕的头痛跟他年轻时的一次战役有很大关系,那是的粟裕只有23岁,结果在一次战争中被敌军打来的炮弹炸伤了头部。
粟裕的伤势很严重,血哗哗地从他头上涌出来,止也止不住,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再加上他们又是处在战争期间,所以也没得到及时的治疗。
粟裕因为这次受伤在医院住了三个月,虽然身体已经恢复了大半,但是头部里残留弹片还没有被取出来。
粟裕头部受伤的事情,不免让人想到当年为保护队友而被子弹炸伤的贺子珍,也正因为这一次事故,导致贺子珍的身体里残留下多块弹片,这些弹片为贺子珍造成了一生的痛苦。
战争年代的他们为了和平,为了人民真的付出了太多牺牲。
继续说回粟裕,1950年7月,粟裕的高血压、肠胃病等各种病接踵而至,病痛天天都在折磨着粟裕身心,虽然粟裕很要强,也知道他去朝鲜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但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国的意义太重大,他觉得不能冒险,自己是身体自己清楚,要是在战争中顶不下来,下面也就不好指挥了,这可是会耽误大事的!
暂时休息的粟裕也多次向毛主席说明自己的健康状况:
“头晕头疼症并未见好转,文件书籍均不能阅读,每日只能看看报,且每次不能超过二十分钟,出外游览超过一个小时,亦即头晕目眩不能支持……”
毛主席知道粟裕生病一事后,还是希望他可以好好养病,距离抗美援朝战争还有一段时间,如果可以的话,主席还是希望粟裕能担任大任。
粟裕生病期间,毛主席也非常关注他的病情,还亲自写信劝慰粟裕安心养病,主席表示青岛是适合养病的,如果粟裕觉得青岛不合适,那么可以选择来北京疗养,面对主席的关心,粟裕感动不已,他把主席给自己写的这封劝慰信好好保存了起来。
遗憾的是,粟裕的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是越来越严重,最后连左右环视都成了问题,最后的最后,赴朝人选最终锁定在了彭德怀身上。
虽然粟裕不能去战场上了,但是大家还是非常担心粟裕的身体问题,中央为了粟裕着想,决定让粟裕大将去苏联疗养。
粟裕在苏联治疗了将近一年时间,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到了祖国。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新中国也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属于自我的光芒,成功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