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微生晓芸
编辑丨微生晓芸
前言都说有水的地方才能有生机。而黄土高原虽然有着肥沃的土壤,但地形高峻、土层松散。
尤其是降水少且集中,导致这里的水土流失异常严重。
而随着时代发展,大家越来越重视环境,国家自然也对黄土高原很重视,但是想要治理这种自然环境导致的问题,是十分艰难的。
以至于联合国也认为态度太大,这个地方无法挽救,然而中国没有放弃,几十年过去,一代代人,让这个地方焕发了新的生机。这是怎么做到的?

一层层黄沙、黄土被西伯利亚高原吹来的风携带着,慢慢地覆盖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
再加上黄河这条“母亲河”年复一年地把上游的泥沙带来,这片大地逐渐积累起了厚达数百米的土层。
尽管黄土高原养育了许多的人,但也因为它独特的地貌和气候,带来了许多的不利之处。
古时候,这里曾是茂密的森林覆盖区,百鸟齐鸣、兽走林间。但到了清朝末年,森林覆盖率大幅度降低。

后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荒地愈演愈烈。人们种下的庄稼,经不起风吹雨打,以及干旱的袭击。
进入20世纪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成为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每年黄河从这里带走大量泥沙,这些泥沙被冲进黄河的河道里,最终让这条母亲河变成了“地球上含沙量最多的大河”。
黄河河水看起来不再是清澈的水流,而是一道浑黄的泥浆,从高原一路滚滚向东奔腾而去。

环境治理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自己的事,还涉及到全球,因此联合国专家来了,看了看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再对比了过去几十年的生态变化,最终一摊手。
他们认为这片土地要想恢复生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奇迹发生。可中国人呢,偏不信邪。
我们有句老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艰难的事情,只要中国人想做,那就一定会做到!
当时,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有些事情不去做,就永远不知道它的结果是怎样的,于是国家一挥手,还是开干了。

科学家们、农民们、志愿者们,风里来雨里去,不分昼夜地参与到黄土高原的治理工作中。
治理的手段多种多样,为了测试出有用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力,终于,这个地方有了起色,这都是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摸索、不断努力的成果。
比如庄浪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几十年间修建了数不清的梯田,获得了全国首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称号。
人们说,这简直就是从绝地里硬生生造出了一片绿洲,这样的奇迹,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

经过无数人的前赴后继,黄土高原的绿色生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的退耕还林工程,把这片土地的植被覆盖率上升的越来越高,有了显著的改变。
这不是种几棵简单的树就能做到的,这是成亿上亿的树木被种下,然后扎根、发芽、成长。这些小树苗,一年年长大,才终于成为了黄土高原上最美丽的景色。
而谈及黄河,国家对于黄河的治理也十分重视,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无数代人靠着黄河生存,可也正是这条河,把大量泥沙带入大海,使得黄土高原一直在失去生机。
而现在,中国努力的治理这个问题,河水逐渐清澈,黄土高原也跟着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黄土高原的治理,给了所有人一个深刻的启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是一项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正是因为中国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一代代人接力,七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治理。
从黄沙漫天到绿意盎然,黄土高原的变化,不仅仅是中国治理环境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对全世界的一种警示:再难的事情,只要你肯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见到希望。
黄土高原的治理过程告诉我们,绿色环境对人类有多重要。
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不管这个世界上有多么难的事情,只要中国人想做,没有什么不可能!

在中国,环境问题从来都是大事,从土壤改良、植树造林,到建梯田、治水土流失,这些工作无不费劲。
虽然费劲,但是我们明白,这片土地不仅仅是眼前的地面,它是我们生活的底气。
环境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因为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我们才有今天的蓝天白云和茂密森林。
国家大力推动治理,也是为了让后代子孙能有个干净的环境。有些人可能会问:“治理环境到底值不值?要花那么多钱、那么多人力去干这些事儿?”
答案是,值!我们看看那些曾经光秃秃的土地,现在重新披上了绿装。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回报。
保护环境就是在为我们自己的未来投资。今天我们种下的每一棵树、分类的每一个垃圾袋、节约的每一滴水,都是在给我们的生活打基础,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黄土高原从一个无药可救的绝地到如今,是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中一次辉煌的胜利。
这些年的努力和坚持,证明了国家和人民的信念之坚定、决心之执着。未来,中国还会继续以这样的决心,推动环境保护,让更多的荒地变成绿洲。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我们的家园将会更加美丽、生机盎然。
站在今天的黄土高原上,看着眼前那一片片翠绿的山丘、平整的梯田、清澈的河流,谁能不感到骄傲呢?这就是中国的奇迹,中国的黄土高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