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这一决定是对美国此前对中国商品加征104%关税的强硬回应,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全面对抗”阶段。
特朗普政府自4月2日起,以“对等关税”为名,将中国商品的综合税率从20%逐步提升至104%。其核心逻辑是逼迫中国让步,试图通过高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然而,这种“贸易核弹”政策不仅未能奏效,反而引发中方的对等反制。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施压和讹诈对我们没用!”
中国的反制并非单纯加税,而是多维度出击:
关税层面:84%的税率已接近“禁售门槛”,美国商品在华价格将普遍翻倍,彻底失去竞争力。
实体清单:商务部将12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精准打击半导体、医疗设备等关键行业。
国际诉讼:中国在WTO追加起诉美国,联合欧盟、东盟等经济体共同抵制单边主义。
贸易战本质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输博弈。美国物价飞涨与“滞胀”危机,美国超市中60%的日用品依赖中国进口,加税后普通家庭年支出或增加5000美元。例如,宜家家具价格已因关税上涨27%。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对华出口暴跌,2024年同比缩水近50%;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供应链断裂被迫裁员。美国财政部测算,新关税虽能增收7374亿美元,但GDP损失将达1.2万亿美元,经济增速或跌破1%。
中国短期阵痛与长期突围:依赖美国芯片、医疗设备的企业面临压力,但国产替代加速。例如,2025年国产芯片自给率已从17%跃升至35%;对美出口占比下降倒逼企业开拓东盟、非洲市场,2024年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增长12%;通过“双循环”战略,中国消费市场持续扩容,2024年进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达18.4万亿元。
中美关税战已演变为全球经济的“灰犀牛”。供应链大洗牌,苹果、特斯拉等美企被迫将生产线迁至越南、墨西哥,但这些国家仍依赖中国原材料,成本不降反升;中国通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东盟深化合作,打造“去美国化”的供应链网络;
国际社会“站队”博弈,对美农产品加征关税,支持WTO改革以制约美国单边主义,半导体产业链高度依赖中美,韩国三星已启动“中美双供应链”计划。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惊人相似——当年美国对2万种商品加税,最终引发全球贸易萎缩66%,间接导致大萧条。如今,中美关税战已使全球贸易额下降8%,若持续升级,可能重蹈覆辙。
特朗普试图以关税逼迫制造业回流,但美国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5倍,且缺乏熟练工人。波士顿咨询报告显示,即使工厂迁回美国,60%的企业仍会因成本过高而亏损。
中国的“底气何来”,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全产业链国家;14亿人口消费潜力释放,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
短期僵局难破,特朗普为争取2026年中期选举,可能继续强硬;中国则通过“持久战”消耗美国耐心。双方短期内重回谈判桌的可能性较低。
长期“脱钩”风险,若关税战持续5年,中美贸易额或萎缩90%,全球供应链将分裂为“中美两大阵营”。但完全“脱钩”不现实——美国仍需中国稀土(占全球70%供应),中国也需要美国高端芯片技术。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所言:“单边主义是死胡同,合作才是活路。”中美亟需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寻找共同利益,为僵局“破冰”。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特朗普以为加税能‘让美国再次伟大’,结果却是‘让物价再次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