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猜灯谜吗?

“ 宝玉求婚”打一个外国名人的名字(两个字)。
谜语的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隐语和廋辞,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
“古之所谓廋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
先秦贵族很含蓄,说话不直说,他们喜欢用隐语。
《史记》记载淳于髡把齐威王比做三年都不飞不鸣叫的鸟,暗喻他碌碌无为,荒废政务。
齐威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这种隐语的表达方式就演变成了娱乐游戏。
到了南北朝,出现了咏物诗,也就是用诗句来描绘一样东西,但是不说出它的名字。
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谜语,这种形式一直流传到后世。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首诗名为《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句句写画,却没有出现一个“画”的字,很多谜语都是这种套路。
灯谜的出现就晚很多年,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灯品》里首次记载: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到了明清,灯谜的花样更是多种多样,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很喜欢制灯谜和猜灯谜。
经典著作《红楼梦》里过元宵节,贾府上下最热闹的莫过于猜灯谜的游戏环节了。
做了贵妃的元春让贾府家人写灯谜,送到宫中。
贾环写道:“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谜底是枕头和兽头。
元春实在猜不出来,便派人来问,大家知道谜底后,哈哈大小,猜灯谜真是老少皆宜的游戏。
为什么猜灯谜的游戏这么受大家的欢迎呢?

能玩灯谜,得有两个重要条件:
一, 见多识广,读书很多的人。
二, 基础教育好的人。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躺个白胖子!” 打一农作物名字。
这个谜语,我们小时候经常被人问,相信你一定猜出来是什么农作物了吧?
再来个稍微难一点的谜语:
“上在下,下在上”打一个字
你的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卡”字? 不对!
“上”字上面是“一”,“下”字的上面是“一”,所以正确谜底是“一”字。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字、近音字、多音字,你完全可以利用汉语的发音制作谜面。
例如:“增加十两”打一城市名。
你猜出来了吗?谜底是天津。
增加就是“添” 的意思,十两为一斤,增加十两就是“添斤”谐音为“天津”。
这种谐音谜面套路叫做“梨花格”。
通过联想和推理设计出来的谜面叫做“会意格”。

例如“重逢”打一个字。
重逢是又见面,“又”和“见”组合起来,不就是“观”字吗?所以谜底是“观”。
你猜出来了吗?
再给大家出一个灯谜:
“七十二小时”,打一个字。
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七十二小时就是三日,三个日在一起就是“晶”字,这个谜语是不是很简单呢?
汉语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一些词语和句子自带文化寓意。
例如:“卧薪尝胆”
打一春秋战国人的名字。
相信很多人都会立刻说出他的名字,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君主勾践。
我再说一个谜语 :
“孔子上山”
打一个字。
谜底是“岳”,因为孔子的名字叫孔丘,他上山,把山踩在脚下,不就是“岳”吗?

因为猜谜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所以这样的快乐也只能咱们中国人享受,老外根本无缘参与。
谜面有很多种“卷帘格”、“焦心格”等等,五花八门,谜底千奇百怪,据说光古代传下来的格就有400多种。
灯谜对汉字运用之深之绝,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就是元宵节,你有哪些灯谜,可以分享出来,让大家猜一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