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陕核集团有这样一个集体,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4岁,却以奋斗之我诠释青春风采,成功探明了全球首个风成砂岩型分布区的特大型铀矿,充分发挥了青年地质队员生力军作用,为实现国家重大找矿突破、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奉献了青春力量。他们就是中陕核地调院鄂尔多斯盆地油铀兼探勘查青年突击队。

攻坚克难,勇挑重担,为实现强核报国奉献青春力量
鄂尔多斯盆地油铀兼探勘查项目组是中陕核集团铀油兼探合作项目,有员工23人,其中青年员工占比87%。队伍年龄虽轻,但责任重大,项目组要在一年内实施200多口钻井、数万米钻探进尺,同时矿层深度大、技术要求高,相关技术手段和科学研究均面临诸多难点和“瓶颈”。
为了早日取得找矿突破,院团委第一时间组建了青年突击队,选派青年技术骨干担任队长,协助项目负责人攻坚克难。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击队员们冲锋在前,发挥集团放射性找矿优势,创新“油铀兼探”勘查思路,主动把握项目学习锻炼机会,刻苦钻研、辛勤付出,快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有的队员为了推进项目进度,主动放弃休假调休,有的更是放弃春节和家人的团聚,坚守在项目一线。隆冬时节,突击队克服严寒天气,掀起施工热潮,在不到2亩的土地上,地面钻塔耸立、钻杆整齐有序、各种材料陈列左右,机器轰鸣声隆隆入耳。大家忙碌地进行着钻探作业,紧张地进行着随钻编录,为早日实现任务目标努力拼搏。通过一年的勘查工作,该项目最终成功在鄂尔多斯盆地探明一处特大型铀矿,成为全球首次在风成砂岩分布区发现的特大型铀矿。

挺膺担当,协同发力,在科技创新中砥砺青春底色
面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硬骨头”“卡脖子”难题,院团委发起号召,突击队主动直面挑战,与项目组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成立科技攻关小组,制定详细技术难题攻关方案,动员团员青年加入攻关团队。
面对项目技术指标与时间要求,一方面,此次钻井深度在国内外都是空白,没有相关经验可借鉴,现存方案难以适配实际工况;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专业背景不同,初期协作需要不断磨合。技术攻关小组迅速组织集体研讨、梳理难题,提出创新思路,不断优化方案,团员青年更是带头驻井加班,采集数据。为化解协作难题,团队制定了详细分工表,按成员专长明确职责,并建立“结对子”帮扶机制,党员与团员青年互帮互助,增进团队成员间的理解信任。最终经过参数孔实施对比,攻关小组在技术“瓶颈点”取得关键突破,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执行效率和施工质量,更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安全生产,青年当先,以青春之力筑牢安全之基
突击队以“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青”字号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技能提升、安全监督管理等活动。突击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持续加强安全培训和安全交底工作,做好班前5分钟教育和双预防机制,20名突击队员全部获得了安全管理证、井控证、绞车操作证。

突击队通过细化创建形式,实行“一个专业组一个岗、一台钻机一个岗”的创建模式,将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纳入钻机考查续用标准之内,积极探索并实施安全、质量、进度的淘汰机制,为项目实现找矿突破创造了安全保障。
图文来源:中陕核集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