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扬帆正当时,潮涌奋进气象新。为弘扬传播“人尽其才”,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潜能,央广网河南频道推出《青年人才说》系列报道,讲科技兴业故事,展青年才俊面貌。其中,就有长江大学2006届生命科学学院校友徐飞,攻关“小麦癌症”十余年,至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守护住了“舌尖上的安全”。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三月时节,全国各地的田野里正是一派繁忙景象,农民们翻耕田地、育苗插秧,在广袤的土地上孕育新的希望。而春分过后,中原广袤的麦田也进入病虫害防御的关键期,河南农业科学院的“粮仓守望者”们变得忙碌起来。徐飞就是这些“守望者”中的一员,近年来,他所在的河南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小麦赤霉病的精准预测、小麦根茎部病害的早期预警以及面对重大爆发性病害的监测预警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6年徐飞从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以后继续深造,2011年徐飞博士毕业后任职于河南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事小麦病害研究至今已十多年,如今,他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在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小麦赤霉病又叫烂麦头、枯白穗,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广泛分布于湖北、安徽、河南、山东等地。赤霉病一旦发生,小麦就必定会减产,而且还会产生毒素,食用达到一定量,对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影响。因此,有说法将小麦赤霉病称之为“小麦癌症”。2015年以来,南阳、驻马店等豫南地区频繁爆发小麦赤霉病,这个病极其顽固,有农户曾打了12遍农药,都未打掉。为此,徐飞另辟新径,思考既然赤霉病可防不可治,那么这个最佳防治时间的节点到底在哪个阶段?
针对小麦赤霉病种群动态规律,小麦赤霉病菌致病机理和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方面,团队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徐飞经过多次验证发现,最佳防治时期是在小麦齐穗至灌浆初期,也就是小麦扬花期前后5-7天时间,顺着这个思路,徐飞和所在团队提出了选准药剂、用足药量、提高喷雾质量等新方法,使得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专利。其中关于小麦根部病害发生与分布以及菌源等相关文章在Front. Microbiol. 和Plant Disease 等SCI源论文期刊4篇(其中中科院JCR1区3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立项省标准1项《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规范》; 申报专利7项,授权专利3项,国际专利《Use of Chaetomium globosum strain in controlling fusarum crown rot of wheat》1项,发明专利2项,球毛壳菌微生物制剂正在产业化过程中。
中国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时代下的新型职业农民,非常需要针对现代化小麦生产的植物保护新技术,而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徐飞也将紧抓这个机遇,参与到国家重大发展关切,他将继续在小麦产前、产中和产后以及储藏加工等关键环节做好粮食安全保护工作,实现“风调雨顺、存粮满仓的共同愿景”。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