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约1135年—约1180年),又作朱淑珍、朱淑贞,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词人,约生活于南宋高宗、孝宗时期。 朱淑真的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原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朱淑真出身仕宦家庭,其父即临安知府朱晞颜,家境富足,受过良好的教育,通音律、能绘画。后嫁绍兴知府汪纲为妻。她是宋朝仅次于李清照的女词人,相传朱淑真婚后生活不幸福,离婚再嫁,最后仍抑郁而终,享年不到50岁。其墓在杭州青之坞。又传朱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
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朱淑真的词“含思凄婉,能道人意中事”。著名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直被认为是欧阳修的作品,有学者考证原是朱淑真所作。所著《断肠词》,有明毛晋《诗词杂俎》本、无名氏《紫芝漫钞》本、清《四库全书》本、清光绪间丁丙所辑《武林往哲遗箸》本,民国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二十世纪唐圭璋所编《全宋词》本最为精审。明人戴冠有《和〈断肠词〉》一卷,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朱淑真词集的原貌。

01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宋·朱淑真《谒金门 · 春半》【译文】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注释】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仄韵四十五字。代表作有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李好古的《谒金门·花过雨》等。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输与:比不上、还不如。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02
《眼儿媚》
[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译文]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细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这莺儿却在里呢?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赏析】这首词写一位女子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03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竹枝轻摇,疏影斑驳地落在幽静的窗棂上,仿佛时光也被筛成了细碎的绿意。两三只鸟雀在夕阳里啼鸣,忽远忽近,像是催促着最后一抹春光的离去。海棠已谢,柳絮散尽,只剩下一片空濛的碧色。白昼渐长,暖风裹着倦意扑面而来,叫人忍不住倚窗小憩,却又被这慵懒的节气牵绊,连叹息都变得绵长。夏初的困顿,原是光阴无声的流转。花开花落不随人愿,正如窗前竹影摇曳,看似自由,却终被日光缚住了方向
04
《谒金门·春半》
——宋·朱淑真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译文】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05
《西江月·春半》
宋 朱淑真
办取舞裙歌扇,赏春只怕春寒。卷帘无语对南山,已觉绿肥红浅。
去去惜花心懒,踏青闲步江干。恰如飞鸟倦知还,淡荡梨花深院。早早准备好舞裙和歌扇,想要尽情地出门踏青春天,却又害怕春寒料峭。轻轻卷起窗帘,默默地对着南山发呆。越发觉得绿叶越来越茂盛,花色越来越稀淡了。心中对于惜花这件事,越发变得懒散。转而悠闲地漫步到江边。就像是飞倦了的鸟儿知道该回家了。那梨花盛开、庭院深深的景象,让人感到宁静与闲适.

06
《江城子·赏春 》
—— 宋.朱淑真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江城子·赏春》是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词。朱淑真早年曾有过一个相爱的心上人,可后来却被迫嫁给一个俗吏,终因志趣不合而离异。离异以后朱淑真便回到娘家,度过了辛酸痛苦的余生。这首词大概就是她后期所写的一首忆旧感怀之作。 该词上片借春寒写春愁,以忆前欢对比现实的离别空寂,自有一片哀婉。下片先写梦中相会,次写梦醒更添愁情,末句“天易见,见伊难”,于绝望哀语中结拍,如琴弦绷断,击人心魄。全词写得沉痛深挚,哀怨凄婉,令人不忍卒读。

07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宋代〕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08
《元夜三首·其三》
朱淑真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这首诗以元宵节的热闹场景为背景,主题是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前两句描绘了元宵节灯火辉煌、鼓乐喧天的热闹景象。“新欢入手愁忙里”则写出了在新的欢乐时光中,内心仍有忧愁。“旧事惊心忆梦中”是对过往伤心事的回忆。“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表达了诗人希望能暂时享受这片刻的温馨,就算月色朦胧也无妨。最后两句“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体现出诗人对此次相聚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整首诗既有节日的欢乐,又有个人情感的纠结与无奈,反映出诗人在热闹中的孤独和对美好易逝的感慨。

09
减字木兰花·春怨
宋·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虽然出身在官宦之家,朱淑真的婚姻却并不幸福。父母将她嫁给一个小吏,丈夫不理解她,甚至在外狎妓,还暴力对待朱淑真。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精神上,朱淑真都是非常孤独的。词一开头“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连用五个独字,将自己的孤独写得深入骨髓。不论是走还是坐,是唱还是卧,全都是一个人。一个人面对着生活的波澜,一个人承受着白天和黑夜。成婚之后,朱淑真亦没有摆脱孤独。两个人的寂寞比一个人的孤独更可悲、更无助。

10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
【宋】朱淑真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赏析
词的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
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词的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此外,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