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学名:Columba livia)是鸽形目鸠鸽科的中型鸟类,体长约 30-35 厘米,体重 250-350 克,体型紧凑呈流线型,羽色多样,常见灰、白、雨点、绛红等,翼展可达 60-70 厘米。其喙部短而角质化,眼睛具瞬膜保护,足有四趾(三前一后),适合抓握栖木。鸽子具有出色的导航能力,能利用地球磁场、太阳位置及地标进行长距离定位,这一特性使其成为人类最早驯化的鸟类之一,广泛应用于通信、竞翔及观赏领域。
鸽子原产于欧亚大陆,现全球分布,野生种群多栖息于悬崖、岩穴及城市建筑物,以植物种子(如玉米、小麦、豌豆)为主食,兼食昆虫、果实及矿物质。它们具有社会性,常集群活动,繁殖期成对生活,通过 “咕咕” 声交流。野生鸽每年繁殖 2-3 窝,每窝产卵 2 枚,雌雄轮流孵化(孵化期 17-19 天),雏鸽出壳后由亲鸽反哺鸽乳(嗉囊分泌物)约 25 天,30 日龄左右离巢独立。
人工饲养时,鸽舍需通风向阳、坐北朝南,配备栖架、巢箱及沙浴盆,笼养密度为 2-3 对 / 平方米,平养 1.5 对 / 平方米,地面铺沙或垫料并每周消毒 2 次,上海等湿润地区需加强防潮,夏季加装通风扇,冬季用保温膜维持 10℃以上。每日需 12-14 小时自然光照,不足时补充弱光,种鸽需每日放出活动 2 小时,幼鸽可通过 “跳台训练” 适应飞翔。饲料以玉米 40-50%、豌豆 20-25%、小麦 15-20%、高粱 10-15% 为主,繁殖期添加 5% 火麻仁或油菜籽,雏鸽 1-6 日龄可用牛奶、熟蛋黄、葡萄糖调成糊状饲喂,7-10 日龄过渡至半流质谷物糊,15 日龄后逐步添加软化原粮,同时每日提供含贝壳粉、骨粉等的保健砂,繁殖期种鸽补充磷钙丸及维生素预混剂,幼鸽添加维生素 D。
种鸽选择体型匀称、抗病力强的个体,公母配比 1:1,50-60 日龄性成熟,配对前 2 周驱虫并提供松针巢材。受精蛋孵化温度控制在 37.5-38℃,湿度 50-60%,第 5 天照蛋剔除无精蛋,雏鸽出壳后 4-7 天套足环,25 日龄独立采食,30 日龄转入幼鸽棚,人工育雏需注意保温(32-35℃)及饲料卫生。健康管理方面,常见呼吸道感染可用恩诺沙星饮水治疗,鸽痘可涂碘甘油并接种疫苗,沙门氏菌病需隔离病鸽并使用氟苯尼考,同时注意鸽舍通风和定期消毒以预防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