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玄与黉山
作者|李传尧
(黉堂岭)黉山,又名郑公山峰,位于梭庄东南,“平地起土阜,陂陀平衍无悬崖峭壁”。《三齐略》曰:“郑玄注诗书栖此山,上有古井,独有细草叶似薤,俗谓郑公书带草。”

古井即上方井,在郑康成祠外,清泉自浅井中溢出,有石刻“上方井”三字。郑公祠内有千年古柏二株,干枝相接互相依偎,分外肃穆。黉山西北,有一片低矮山丘,至月明之夜,平光光的山脊上一片泛白青光,恰似白雪皑皑,故成为章丘八景之一“黉堂夜雪”。

黉山南有著名的黉山书院和郑公祠。郑公祠是为纪念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建立的。初建于汉代末年,后经历代屡毁屡建。在乾隆壬午(二十六年)孟夏的《重修郑公祠碑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康成先生,炎室纯儒季长(马融,字季长)高足,笺疏六籍,网罗百家,载酒问奇,齐蹑第元之室,闻风负笈,履满道德之词,绍绝绪于典坟,探渊源于邹。

上方井有郑公祠,古著黉堂书院之称,为公注经授徒之所。”旧有三间祠堂,郑玄彩绘塑像迎面端坐,墙壁东西各镶一块歌颂郑玄功德的石刻。祠门上刻着一副书写苍劲有力的对联:文章凭人论,经学赖公传。

郑玄(公元127~200年)年,字康成。这位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23岁时,他曾西入函谷关,拜扶风经学大师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名气很大,弟子千余人。郑玄在他门下三年不得面授,但他仍刻苦攻读,昼夜不倦,三年便精通了马融的古文经学说。在一次弟子考试时,马融亲自召见了郑玄,郑玄趁机提出许多疑难问题,马融十分惊异,一一耐心作答,对他的学问甚为称奇。此后,郑玄又游学于幽、并、兖、豫诸州,42岁时来到山东长白山一带聚众讲学,弟子上千人。

郑玄一生不求仕进,唯以注经授徒为业,终于成为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对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做出了巨大贡献。儒家经典中许多著作多由他注释,有些书籍作了详细的笺疏。《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等径典,他都批注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是郑玄批注的。今通行本《毛诗》和《十三经》注疏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即采用郑注。他还撰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著作。批注和著述共约100万字,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郑公祠旁多生长一种书带草,又名郑康成书带草。明未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一书中说:“书带草其名极佳,苦不得见,谱载出黉山郑康成读书处,名康成书带草。噫,康成雅人,岂作王戎钻核故事,不使种传别地耶。康成婢子知书,使天下婢子皆不知书,则此草不可移,否则处处堪栽也。”据说,郑康成在黉山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里采集一些草叶用了编竹简。这种草比较特别,叶子宽,也挺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郑玄用这种草拧成绳以捆书,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后来人们便把这种草叫做“康成书带”。

相传梭庄雪山寺一带因康成在此讲学,“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郑康成书带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