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岁的周武王亲自领兵东征,三年后才离世,这样的说法在许多古籍中堂而皇之地出现。
不少人听过之后都觉得不可思议:年过九旬还能跨千里征战,带领千军万马,这在人情常理上难以想象。其实,这背后的疑问,早在古人中就有不少争议。
近些年,随着战国竹简等出土文献逐步解密,关于武王真实年龄的线索逐渐清晰。

在不少古书里,周武王的年纪总让人犯糊涂。打开《礼记》《论衡》这样的典籍,看到的竟是“武王九十三而终”的说法。意思很明白——武王几乎是带着九十岁的高龄出征灭商,三年后辞世。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数字,都不免心生怀疑。毕竟,古人生活条件有限,五十多岁就算高寿,更不要说九十岁还要跨省征战,调动千军万马了。

走进家门口的广场,常常能见到七十多岁的老人围在一起锻炼、聊天。有人说,身体稍微有些毛病,爬几层楼都得歇一歇,哪有精力去干几十里地的重活?更别提像武王那样,统帅数万大军,奔波于关中和中原之间。试想,如果真有位九十岁的老人要带队奔袭,家里的子女肯定会劝上一句:“年纪大了,歇歇吧,别逞强。”这样的情景,放在现实生活里,大家一想便知荒唐。
不仅如此,史书还记载,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成王还只是个孩子。照理说,武王如果真是九十多岁才得子,那在任何一个家族里都是稀罕事。普通人家,男人四五十岁再生孩子都算晚婚晚育,更别说古代。成王年纪尚小,需要叔父周公旦辅佐,这也与“高龄得子”的说法形成了直接冲突。现实生活的常理与古籍记载的神话色彩之间,显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其实,这样的“高寿”记载在古代并不鲜见。比如,汉代时,尊重祖先、神化君主是风气。许多帝王的年纪、事迹都被后人添油加醋。像武王这样的“百岁皇帝”,恰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雄人物的期许与想象,并不一定符合事实。

如果只凭一本古书,难免让人存疑。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的学者们开始翻查更多的资料。战国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就是这场争论的关键证据之一。这部史书里关于武王年寿的记载,却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
今本《竹书纪年》写着,武王活到九十四岁。这个数字和《礼记》的说法相差无几,一样让人咋舌。不过,南宋的学者翻阅古本竹书纪年时,却发现武王只活五十四岁。再往后,道学家陶弘景引用的资料,又说武王实际寿命只有四十五岁。这三种完全不同的数字,像是家里几个人各说各话,谁也说服不了谁。

把这些数字放到生活里比照,不难看出问题。五十多岁或者四十多岁,正是男人最干练的年龄,古今皆然。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四十岁能有一番作为并不罕见,五十岁统帅军队更是常事。例如村里一个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五十岁带着全队人修路、开荒,大家觉得很自然。九十岁还要亲自披甲上阵,实在难以想象。
细细想来,出土竹简上的说法,虽然彼此有出入,但都比“九十岁伐纣”要现实得多。再结合历史记载,武王的弟弟们,大多在他去世后还很年轻,有的甚至因为“年少”而未能被分封。如果兄弟几人全是耄耋老人,还为分家、分地争得不可开交,怎会有人信服?反倒是四五十岁的年纪,兄弟齐心合力,一起开创局面,更符合家族和社会的规律。
此外,武王死后,周公旦辅佐成王,平定叛乱,制礼作乐。成王年幼,周公能长期处理政事,这样的安排也与“武王壮年逝世”相互印证。要是成王真是高龄诞生,周公也该是老态龙钟,哪里还管得了国家大事?这也是很多史家质疑“高龄武王”说法的根本原因。大家都清楚,历史虽然有时需要神话的成分,但做人、做事的常理是骗不得的。

到了明代,《封神演义》这样的小说盛行,武王的形象更加年轻有为。在故事里,他带兵伐纣时,正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殷商的大臣多半把他当成“黄口小儿”,觉得他成不了气候。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能团结各路英雄,推翻商纣,建立八百年基业。这个形象,让人觉得亲切,可信。生活中,大家也更愿意相信,成大事的总是那些有干劲、有理想的年轻人。
其实,小说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也常常带着民间口口相传的经验。很多中老年朋友们年轻时,见证过村子里的能人异士,他们或许不是最有学问的,但一定是最有活力、最善于团结人的。武王的功业和这些民间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起古籍里的“百岁英主”,反倒是小说和传说中的青年武王,更贴近生活本身。

关于武王子嗣和兄弟的年纪,也能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参照。家里兄弟姐妹年纪相仿,老大当家,老二老三帮着打理,最小的等到几年后才分到自家的责任。武王的弟弟们在分封的时候,有的因为“年少”还得等几年才上岗,这就很自然。如果兄弟几个都上了年纪,却还有“年少未封”之说,那就说不通了。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汉代时对那些开国皇帝、历史伟人的记载,常常有“拔高”的倾向。古人相信“德高者寿”,所以越是推崇的先祖,年龄越是惊人。类似的事情,咱们现在的家谱、祖宗牌位里也不少见。有的家族长辈活到九十八,有的成了“百岁老翁”,实际上可能只是为了后人好看。历史人物的记载一旦被神化,久而久之,真假难辨。

关于“武王九十岁伐纣,九十三岁去世”的说法,竹书纪年的出土,给了我们新的思考角度。不同文献的争议,归根结底要靠生活常理和历史逻辑来判断。从实际出发,一个壮年、精力充沛的武王,才能带领西周崛起,成就牧野之战的辉煌。高龄领兵、晚年生子,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现实。只有回归常理,历史才不会被神话和传说湮没。
千百年来,武王伐纣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
无论他的真实年龄如何,带兵打仗、立国安邦,靠的都是胆识、魄力和团结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