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排行:诸葛亮勉强排前五,看看谁才是第一谋士

史墨弦说说 2025-04-16 09:12:40

曹操败走赤壁时,痛惜地说:“若奉孝在,孤不至于此。”

刘备临终托孤,念念不忘的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乱世,刀光剑影背后,真正决定走向的,是那些坐在营帐里的谋士。

诸葛亮出谋划策,鞠躬尽瘁,却终其一生没能跨过秦岭;郭嘉运筹帷幄,一语断生死,却命薄天不假年;荀彧明于权变,推曹操登高位,反遭疑忌枉死;贾诩步步为营,不动声色间收全功;司马懿隐忍多年,终在暮年握住天下。

这五个人,到底谁最有资格站在谋士之巅?

第五名:诸葛亮——能谋,但不擅变

在三国这场长达数十年的割据战争中,诸葛亮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一出场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对象,《隆中对》也确实奠定了刘备集团的战略框架。可惜,这个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并不顺利。

入蜀后,刘备顺利掌握益州。按诸葛亮设想,应该乘势取荆州,再图中原。但荆州始终未能收回,关羽失守麦城之后,刘备和孙权彻底反目。这时候的局势,已经偏离了诸葛亮当初画的蓝图。

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掌蜀政。他整顿吏治、平定南中,内政上功绩很大。但他对外的六次北伐,虽然士气高昂,却无一次成功攻破长安。很多时候出征几个月,又因为“粮尽而退”。这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用兵思路过于保守,缺乏灵活性。

再看他对人才的安排。马谡街亭之败,其实早有预兆。很多将领早就提醒马谡虚浮,不宜独当一面,诸葛亮还是坚持用人,结果第一次北伐便折兵损将。

诸葛亮做事太稳,反而限制了战机的灵活转变。他的所有决策都基于风险最小,但也正因此,很难打破敌人的防线。

所以他不是不聪明,而是太谨慎。战略上高屋建瓴,执行上却偏向保守,最后只能“鞠躬尽瘁”,却难以“定鼎中原”。

第四名:郭嘉——短暂一生,留下的是精准判断

曹操对郭嘉的评价不只是“鬼才”两个字。在赤壁之战失败之后,曹操感慨:“郭奉孝在,孤不至于此。”

郭嘉出场时年纪不大,但却多次击中要害。他分析袁绍“多谋少断”,提出“十胜十败”,为官渡之战定下信心基础。他也曾预言孙策将死于刺客,准确得让人吃惊。

面对刘备起兵反叛,曹操原本还犹豫是否调兵东进,是郭嘉建议速攻,结果一举成功。反观张辽等将领,虽勇却无此眼光。

郭嘉真正的价值,并不在纸上谈兵。他的谋略体现在“断人所未断”,敌人未动,他已经识破。这比起打仗本身,更关键。

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去世时不过三十八岁,没能看到曹操统一北方,也没参与后期曹魏的政权布局。才能再强,未能亲手完成大业,终究留有遗憾。

他能上第四,是因为他在短时间内做到极致,却没能把战局彻底改写,差了一点深度,缺了些系统。

第三名:荀彧——布局曹魏帝国的第一人

在曹操初起时,兵少粮缺、声望不高。能立足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是荀彧提出的策略。也正是这个建议,为曹操提供了最大的政治合法性。

荀彧并不只是谋士,更像国策顾问。他不仅提出战略,还推荐人才。曹操集团内的郭嘉、荀攸、锺繇、陈群、戏志才、贾诩等人,都受他推荐。

他做事有边界,谋国不谋己。哪怕在曹操称魏公时,满朝文武争相附和,荀彧却始终表示反对。他不是想做清高之人,而是认为这种操作已经违背了当初“匡扶汉室”的根本出发点。

也正因如此,曹操最后对他冷落。荀彧在郁闷中服毒自尽,年仅五十岁。

一个为国家打下江山的人,没能看到结果,是遗憾。但从制度、人才、战略三方面来说,荀彧留下的价值,远超多数谋士。

他排第三,不为虚名,是他一步步为曹操建起政权根基。

第二名:贾诩——懂得适时进退,事事不败

贾诩的风评复杂。有人说他冷漠寡恩,也有人称他毒计连连。但有一点没人否认:他用计从未失手。

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是他主导的策略。贾诩不是为私仇,而是以“生路”作为条件,换来了自己和百姓的活命机会。外人或许不齿,但在乱世中,这种选择也无可指责。他辅佐张绣,让张绣两度击败曹操;再劝其归降,又替他赢得曹操信任。

贾诩参与官渡之战的谋划、指导马超韩遂之间的内讧、策动曹丕取代曹植,次次都不露痕迹。每一步都不贪名,只求保全。

贾诩并不追求权力,但他精于分析人心,善于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结果。他不是热血奋战型的谋士,而是冷静持久型的操盘者。

最难得的是,他最终得以善终,不仅位列三公,还能让家族传承不断。他的每一个决定,都留下了空间,也保住了退路。

若说谋士分为“用计”和“识势”,贾诩两者兼顾,难得可贵。

第一名:司马懿——隐忍多年,终成收官之人

当年曹操说:“司马懿狼顾之相,久后必反。”这话说得不假,但也正点明了司马懿的最大能力:能忍。

从辅佐曹丕起,司马懿始终表现得沉稳、听话,不争功不越权。面对诸葛亮,他按兵不动,屡次让蜀军粮尽而退。送女装羞辱他,他照收不误,只为稳住局面。

到了曹爽专权的时期,他“装病”多年,不出府门,连粥都喝不下,看起来已经不成人样。可当曹爽带着皇帝外出祭陵的那一天,他起兵政变,仅用数小时便控制了整个朝局。

整个三国,只有司马懿,完成了从谋士到掌权再到建国的完整转变。别人出谋划策,他亲手完成收割。比起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他在世时就看到了孙子的登基。

司马懿平定辽东、稳定边疆、开渠筑田,同时又以辅政之名把握权力,一点一点将皇权收紧。

司马懿不是靠几场战役成名,而是靠几十年深耕布局。后人虽对其评价不一,但从结果来看,他是整个三国舞台上,最终的胜利者。

司马懿之所以排第一,不是因为谁打不过他,而是因为别人都死在他还活着的时间里,他坐在最后一个座位上,收了三国的残局。

结语

计谋不是纸上谈兵,计谋是要落地的。真正的大谋士,不靠一招制胜,而是靠每一次判断都不出错,靠每一步路都能留下退路。

司马懿、贾诩、荀彧、郭嘉、诸葛亮,五人各有优劣,性格也全然不同。他们有的像棋手,有的像军师,有的像制度设计师。而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不是看谁说得漂亮,而是看谁走得最远。

历史不是讲情怀,历史只记结果。谁能掌握局势,谁就能上榜第一。



2 阅读:381
评论列表
  • 2025-04-17 21:18

    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第一谁就是胜利者[吐舌头咯]

  • 2025-04-17 16:27

    你说是就是[呲牙笑]

  • 2025-04-18 09:55

    如果讲三国演义,丞相都特么修仙了,谋士第一妥妥的,因为是编的,而且政治能力都没怎么讲。如果讲历史,把丞相当谋士的那纯纯就是蠢货,谋士只是丞相的业余兼职,人家明明是执行总裁,非要拿去和顾问比,有必要比么

史墨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