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核大棒果然管用,英国第一个怂了,法国也想与俄恢复关系

胖福的小屋 2025-04-27 14:13:33

近日,《泰晤士报》披露了一条震撼消息:英国已经悄悄放弃了向乌克兰派遣军事特遣队的计划。理由很简单——风险太高,兵力不足。

这可不是小动作。要知道,过去几周,以英国和法国为首,西方30多个国家一直在讨论以“自愿联盟”的名义,向乌克兰直接派兵,为基辅提供安全保障。

而现在,领头的英国人第一个掉头跑路,直接把所谓的“自愿联盟”打回了原形。

表面上,英国给出的理由是谨慎务实,实际上却是心知肚明:一旦西方军队以任何形式出现在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绝不会忍气吞声。

俄方不仅多次明确警告,还由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公开放狠话:如果有欧洲军队介入,不排除与北约直接开战,甚至动用核武器。

英国怂了,不是因为它忽然变得和平主义了,而是因为它深知自己既无足够的军事资源,亦无足够的战略承受力。

在过去十年里,英国军力已经大幅缩水。无论是陆军规模,舰队实力,还是空军部署,整体水准都被连续削减,早已无力支撑大规模对外干预。

更关键的是,英国国内政治也极度脆弱,脱欧之后的社会分裂,经济下滑,民众对外冒险干预充满反感。

在这种背景下,哪怕是象征性派兵,也意味着巨大的国内政治风险。

因为一旦英军在乌克兰损兵折将,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英国这次的“撤退”,本质上是战略理性的结果。不是不想出头,而是深知,硬冲只会自取灭亡。

昔日“日不落帝国”的光环早已消散,如今面对真正的硬茬,只剩下一地鸡毛和一腔无奈。

法国摇摆

英国一怂,法国自然也支撑不住。虽然表面上马克龙政府还在嘴硬,声称要继续“支持乌克兰”,甚至考虑“更强硬的举措”,但事实上,巴黎方面正在悄悄释放修复与莫斯科关系的信号。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透露,许多法国官员通过非正式渠道向莫斯科传递了善意。

他们明确表示,法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反感无底线地支持基辅,不愿意为了乌克兰去牺牲与俄罗斯数百年来积累的地缘关系。

法国为何转变?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法国深知自己并不具备单独与俄罗斯对抗的能力。即便集结全欧之力,打持久战也是死路一条。

法国自身的经济困境也不容小觑,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社会不满情绪积压,黄背心运动余波犹在,民众对外部军事冒险极其反感。

其次,马克龙自身的国际战略野心也在起作用,他一直试图推动“欧洲战略自主”,摆脱对美国的绝对依赖。

而要实现这一点,必然需要减少与俄罗斯的敌对,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战略缓冲。

如果一味跟着美国对抗俄罗斯,不仅不会让法国变得更独立,反而只会更深地沦为华盛顿的马前卒。马克龙当然清楚这一点。

西方自乱阵脚,俄乌冲突为何难以真正终结?

派兵计划搁浅,自愿联盟濒临破产,英法摇摆不定,这一连串的西方内耗,进一步暴露出俄乌冲突背后的本质问题:

西方根本没有统一的战略目标,所谓的“团结”不过是权宜之计,一旦遭遇真正的压力,立刻原形毕露。

现在的局势非常清晰了:英法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不愿为乌克兰真正冒险。德国一向偏保守,更不可能主动派兵。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则根本无意深度卷入。

而美国自己也深陷国内政治泥潭,特朗普和拜登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巨大,白宫的对俄政策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在竞选时夸下海口,承诺要在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的特朗普,到现在也没能兑现诺言。原因很简单:1、特朗普无力统一欧洲盟友,英法德各怀鬼胎;

2、乌克兰自身利益诉求与西方不完全一致,泽连斯基也未必愿意轻易妥协;

3、俄罗斯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绝不会轻易在没有实质性胜利的情况下收手。

更关键的是,西方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心理:既不敢真正与俄罗斯摊牌,又不愿轻易认输。

这种既想打压俄罗斯,又害怕激怒俄罗斯的矛盾心理,使得西方的每一步动作都充满了扭捏和迟疑。

派教官而不是士兵,增加武器而避免直接参战,这种操作表面上在“安抚”乌克兰,实际上不过是自欺欺人。

未来一段时间,俄乌冲突只会进入一种“高烈度但低推进”的僵持状态。

1、俄军会继续在战场上施压,逐步蚕食乌克兰东部地区。

2、西方则在不断的内部争吵、妥协与拖延中消耗自己的信用与资源。

而对于普京来说,这正是他最乐见的局面:

一边谈判,一边加压,坐看西方自乱阵脚,等到对手耗尽耐心,自然可以不战而胜。

所以,不要指望俄乌冲突能很快结束。更不要期待西方还能拿出什么“奇招”。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0 阅读:0

胖福的小屋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