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战败,记者质询尼赫鲁:谁应该为此次战败负责呢?

历史海大富 2025-03-08 05:34:51

战败的那一刻:尼赫鲁的尴尬登场

1959年,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平定叛乱后,局势刚刚稳定下来,印度政府却在这时候跳出来公开搞事情。他们直接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想把东段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划到自己名下。东段指的是今天阿鲁纳恰尔邦那一大片区域,西段则是阿克赛钦,两个地方加起来面积不算小,都是中国实实在在控制的领土。印度这边提出要求时底气十足,可中国政府压根没打算让步,直接一口回绝了。印度没讨到便宜,也不甘心就这么算了,于是祭出了“前进政策”,打算一点点蚕食这些争议地区。

这个“前进政策”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干的都是些偷偷摸摸的事儿。印度军队开始在边界线上往前挤,慢慢设立哨所,派兵驻扎,试图把地盘占下来。比如在东段,他们沿着麦克马洪线附近建了不少据点,西段的阿克赛钦也陆续出现了印军的影子。1959年上半年,双方边境摩擦就没断过,小规模冲突时有发生。中国这边一直忍着,毕竟刚平叛完,不想再起大波澜,可印度显然没打算收手,反而变本加厉。

到了1959年8月,事情终于闹大了。8月25日那天,印度军队在东段朗久地区动手了。他们派出一队士兵,直接越过实际控制线,跑到中国这边来,袭击了一支正在巡逻的中国边防小队。印军这边早有准备,火力占了上风,交火没持续多久,中国这边就出现了伤亡,有士兵当场被打死,还有几个受了伤。事后,印度官方还倒打一耙,说是中国先挑事儿,自己是“正当防卫”。可实际情况是,朗久那块地方早就属于中国控制范围,印军完全是越界挑衅。

没过俩月,10月又出事儿了。这次是在西段的空喀山口,时间是10月21日。印度军队在那附近设了个临时哨所,位置挑得特别刁钻,就卡在山口通道上,明显是想掐住这条路。中国边防部队照常巡逻,发现这个哨所后要求印军撤走,结果印度那边不干,反而派兵增援。印军先开了火,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还击。这场交火比朗久那次更激烈,持续了好几个小时。空喀山口的地形全是石头和高坡,视野开阔但掩体少,双方士兵都暴露在火力下。中国这边又有好几名官兵被打死打伤,印军也折了不少人。战斗结束后,印度又拿出了老一套说辞,喊着“中国侵略”,可现场证据清清楚楚,哨所是他们先建的,挑衅也是他们先动的手。

朗久和空喀山口的事儿一传开,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坐不住了。1959年下半年,他们开了好几次会,专门研究边境局势。中央军委那边调了详细的地图出来,把东段和西段的争议点挨个儿标注清楚,还派人去实地查了印军哨所的具体位置。数据显示,印度在“前进政策”下,光是1959年就新设了20多个哨所,有些离中国边防线只有几百米远。面对这种步步紧逼的态势,中国这边得出结论:再不反击,领土就保不住了。

于是,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下定了决心,要搞一次自卫反击作战。他们开始调兵遣将,从内地抽调部队到边境集结,同时加强了后勤准备。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再次越界挑衅,规模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大,中国才正式发动反击,拉开了中印边境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一个月后以中国胜利结束,但1959年的朗久和空喀山口事件,绝对是整件事儿的导火索,把双方的矛盾彻底推到了爆发点。

1962年11月的记者会上,照片被记者高高举起,雪地里投降的士兵刺痛了所有人的眼。尼赫鲁镜片后的眼神闪烁,他试图解释,却被连珠炮式的问题打断。现场气氛凝重,这位开国总理的威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的荣耀,如今的讽刺

尼赫鲁的名字在印度历史上可是响当当的,他早年干的事儿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1954年,他跟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在德里碰了个面,两人坐下来一合计,搞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套原则一出来,国际社会立马点赞,说这是新兴国家处理关系的教科书级别操作。那时候的尼赫鲁,真是风头无两,印度在亚洲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到了1955年,他又跑去印尼,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次他跟南斯拉夫的铁托和埃及的纳赛尔凑一块儿,弄了个不结盟运动出来。会议上,二十多个国家聚在一起,商量着不站美苏两边的队,自己当家作主。结果,这个运动一推出,印度就成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头羊,尼赫鲁的名字在这些国家里传得特别响。

他在国内也没闲着。印度刚独立时,英国留下的土邦多得跟星星似的,各自为政,乱成一团。尼赫鲁带着团队,花了好几年工夫,把这些土邦收拾得服服帖帖,最后整合成了一个统一的印度。他还学着苏联的路子,推出了工业五年计划,想让印度赶紧工业化起来。1951年,第一轮计划启动,全国上下忙着修工厂、建水坝,尼赫鲁亲自跑去工地视察,报纸上全是他的照片。那几年,他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子干劲,印度老百姓提起他,都觉得这是个能带着国家往前冲的人。

可到了1962年11月,事情完全变了样。新德里的总统府外挤满了记者,等着听尼赫鲁解释刚打完的中印边境战争。战争刚结束,印度输得一塌糊涂,消息传回来,全国上下都炸了锅。记者会上,尼赫鲁刚站到台上,问题就砸了过来。一个记者扯着嗓子问:“您不是说要建设伟大印度吗?怎么连边境都守不住?”这话一出,现场的气氛立马沉下来。尼赫鲁还没来得及回答,又一个记者举起手,提到了杰特联队的事儿。这支部队可是印度的宝贝,号称“锡克弯刀”,全是精挑细选的锡克族士兵,战斗力强得不行。可就在邦迪拉山口,他们碰上了解放军的猛攻,整个联队被打得全军覆没,连一个活口都没跑出来。

军备不足的代价

新德里的记者会上,有人扯着嗓子把问题甩了过来,直指印度军队的装备问题。事情得从更早时候说起,1956年,尼赫鲁跑了一趟苏联,那时候正赶上苏联红场阅兵。他站在观礼台上,亲眼瞧见了苏联的坦克方阵轰隆隆开过,后面跟着成群的重炮和火箭车,场面壮得让人腿肚子发软。苏联的军事实力在那摆着,号称“钢铁洪流”,谁看了都得掂量几分。可尼赫鲁回国后,压根没把这事儿放心上。印度的军备还是老样子,主力步枪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来的李·恩菲尔德,手动拉栓,射速慢得跟蜗牛似的,到了高原上还老卡壳。

到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开打前,印军总参谋部其实早就看出问题了。他们开了好几次会,专门讨论怎么更新装备。参谋长们翻出了采购清单,上面列着新型迫击炮和轻机枪,说这些东西能让部队在山地打得更顺手。他们把报告递到尼赫鲁面前,催着赶紧批钱。可尼赫鲁一看预算,皱了皱眉头,直接把报告压下了。他当时正忙着全国搞基建,觉得军费得省着点花。他拍板把钱投给了巴克拉水坝项目,说这个水坝能发电灌溉,比买枪炮更划算,还顺嘴提了一句“精神力量更重要”。总参谋部的军官们听完,面面相觑,但也没法再争。

结果一开战,装备的差距就露馅了。1962年10月20日,解放军在克节朗河谷和邦迪拉山口动手,他们带的轻型迫击炮特别灵活,一发接一发地轰,印军阵地被炸得七零八落。反观印军这边,李·恩菲尔德步枪打几下就得停下来拉栓,高原上氧气少,重机枪的零件还老出毛病,经常卡住打不响。第七旅在克节朗河谷撑了48小时,弹药打光,后勤又跟不上,最后只能举手投降。杰特联队更惨,这支锡克族的精锐部队在邦迪拉山口被解放军围住,迫击炮雨点似的砸过来,他们的重武器全哑火,最后全队被歼,连个跑出来的都没有。战报传回新德里,总参谋部的人翻着前线的损失清单,直摇头,早知道装备这么拉胯,当初就该多争取几回。

记者会上,尼赫鲁面对这些事儿,扯开嗓子喊了一句:“我们正在建设伟大印度!”他这话以前说过好多次,1950年代搞土改和工业化时,这口号能把全国上下鼓动得热血沸腾。可现在,印度刚在边境吃了大亏,第七旅投降、杰特联队没了,这句话喊出来,底下的记者们听着,只觉得空荡荡的。整个会场里,问题一个接一个,全都绕着装备的事儿打转,尼赫鲁的回答却没啥新东西,就是不肯承认到底是谁的责任,记者们越听越不耐烦。

外交的失算

1959年3月,西藏那边乱了起来,十四世达赖喇嘛带着一帮人跑出了拉萨,最后翻过边境,进了印度。这事儿一发生,尼赫鲁这边就得做决定了。4月初,达赖一行人到了印度东北部的提斯普尔,印度政府派了车队去接,还安排了住处。尼赫鲁没公开露面,但私下里点了头,同意让达赖留下来。没过多久,达赖就在达兰萨拉安顿下来,开始建起了“流亡政府”。这地方离中印边境不远,印度这边还派了官员过去帮忙,修房子、划地盘,慢慢就把这个“政府”搭起来了。尼赫鲁对外没吭声,但这事儿瞒不住,中国那边很快就知道了。

中国反应特别大。1959年下半年,中国外交部几次在公开场合提这事儿,说印度收留达赖就是在干涉中国内政。到了1960年,他们直接把问题捅到了联合国,提交了控诉文件,列出一堆证据,说印度在背后支持西藏叛乱。尼赫鲁这边呢,当时正忙着别的。1961年,他接待了美国总统肯尼迪派来的特使,两人谈了好几天,主要是想拉美国过来撑腰。

事情一步步发酵。达赖在达兰萨拉的“流亡政府”越搞越大,1960年还弄了个“宪法”,公开说要“恢复西藏独立”。印度这边没拦着,甚至还给达赖发了通行证,让他到处跑着募捐。中国的边防部队从1959年起就加强了巡逻,哨所越建越多,盯着印度的动静。到了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战争正式打响,解放军一路压过来,印军根本挡不住,一个月后就全线溃败。战后复盘,大家都看出来了,1959年收留达赖这步棋,直接把中国惹毛了,成了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参考资料:[1]对印自卫反击战决策内幕[J].协商论坛,1998,0(1):43-44

2 阅读: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