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家访"成罗生门:谁在逼谁演戏?
文◎东林
从家长的角度看,成天上班,没有时间也不想花心思应付家访:
另一方面,教师也表示很委屈,不想主动家访,都是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必须完成。
教育局则表示,家访自愿,非强制性。
三方各说各的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在强制谁?

寒假临近年关,张老师第三次被家长挂断电话。对方在微信上甩来一句:"教育局都说了家访自愿,您就别难为我们打工人了。"望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家访记录表,这个教龄十年的班主任突然觉得荒唐——明明自己也不想去打扰家长,可每月考核指标里明晃晃写着"家访覆盖率不得低于90%"。
这场"家访拉锯战"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996的程序员爸爸刚哄睡孩子,转头就要应付老师的突然造访;新手教师小王坐了两小时地铁上门,结果吃了闭门羹还得编造拜访记录;教育局热线被打爆时,工作人员也纳闷:文件上白纸黑字写着"自愿原则",怎么执行起来全变味了?
细看这场闹剧,处处透着黑色幽默。
某校要求教师上传家访合照,催生出家长穿着睡衣站门口比剪刀手的荒诞画面;有学校发明"云家访",家长在视频里表演削苹果辅导作业,实际孩子正在客厅打游戏。当教育互动沦为打卡刷数据的表演,最该真诚的交流反而成了最虚伪的过场。

层层加码的行政指令正在制造系统性困局。班主任群的未读消息永远显示着"99+":要收集家长职业信息、要统计课外辅导情况、要填写十二页的访谈记录。这些与教育本质无关的"痕迹管理",既绑架了老师的下班时间,也透支着家长最后的耐心。更吊诡的是,当所有人都声称被强制时,那个隐形的"执鞭者"仿佛从未存在。
解套的关键或许在于回归常识。上海某小学尝试"深夜不扰民家访",教师用企业微信留言:"看到消息回复1,需要面谈回复2";杭州有班主任把家访改造成"家长下午茶",在咖啡馆轻松交流育儿困惑。这些自发形成的柔性规则,反而让家校关系真正流动起来。
教育本该是静待花开的艺术,现在却被异化成疲于奔命的流水线。
当我们争论该不该家访时,或许更该思考:为什么简单的师生互动会演变成三方博弈?那些被KPI绑架的沟通,真的比不上一通真诚的电话吗?
解开这个死结不需要高深理论,只需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留点说人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