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厂好像是个流行词汇,不时地在耳边总能听到。上至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下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每年进厂大军浩浩荡荡、源源不断。无论是诉苦厂里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的,或是抱怨厂里管理不人性化、精神压抑的,永远不能否认的是工厂有一个致命性的诱惑因素——钱多门槛低。
本文无意揭露或者批判什么,更无影射讽刺意味,仅仅是记录几个客观事实,以及当事人(我)的感受。
一、进厂
那段时间,由于刚到一个陌生城市,稍微安定下来之后便在网上疯狂投简历,然后面试。面试了好几份工作都不尽人意,恰巧碰上双十一节日,有中介联系问我愿不愿进厂,150一天,包吃包住,某物流基地,条件是要做满5天才会结工资;还有一个是180一天,同样的包吃包住,但是必须干满2月,若是中途离职走人,工资减半。稍微想了一下之后我便选择了第一个,从没进过工厂,一直只听传闻,一来是想看看工厂到底什么样,二来是想验证一下,自己能不能吃苦。
1、进厂第一天
头天晚上中介便把我们这批要一同进厂的人安排到了一间民宿,男的住一楼,女的住二楼。每一层楼俨然一个大客厅:昏暗的灯光,陈旧的墙壁,潮湿的地面,露在外面的电线,几排架子床,一个厕所。晚上鼾声此起彼伏,长夜漫漫,辗转反侧。
第二天早上是要求5点40集合的,稀稀疏疏、脱里脱拉的人群,等到好不容易集合完毕已经6点10了,面包车司机早已等得不耐烦,我们被迅速装上不同的面包车送达目的地。
到达目的地时间是6点50,中介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饼充饥。那饼的味道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酥脆可口,香甜可人,咬上一口口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很像小时候外婆家的味道。囫囵吞枣几口后不忍吃完,仍余下一小块揣进上衣口袋,见同行人大多如此,一脸苦涩,此情此景,不禁悲从心起、感慨万千。同是天涯沦落人,同在异乡念外婆。
接着工厂负责人开始训话:“我不管中介给你们承诺过什么,既然你人到了我们这儿,就得按照我们这里的规矩来,中介说的不算,不遵守规矩的直接走人,工资找他们要。”“你一不是我亲戚,二不是我朋友,我凭什么要特殊照顾你,别以身体原因找我请假,我不会批的,做不了就走人。”
然后开始分组,基本男的干力气活,女的做做质检、包装之类的。
第一天推着个地牛在偌大的仓库里跑了一天,地牛上装的全是饮料酒水之类的,表示很累,晚上回去吃了个夜宵就睡了。
2、进厂第二天
做着同样的工作,感觉身体吃不消。
中介说好的包三餐,实际上工厂只提供两餐。大概就是酒店里打包来的剩饭剩菜之类的,美味自然不沾边,下饭。每人限量一份,曾经试图过要两份米饭,惨遭拒绝,虽然经常剩饭很多。
工厂的工作时间极为规律,早晨8点到11点半,午饭半小时,12点到下午5点,晚饭半小时,5点半到晚上8点,具体下班时间看情况。吃饭时间即休息时间,其他时间不让你找地坐,即使想休息,你可以手机拿个地牛,站那儿。
地牛
身边的同事形形色色,年轻人居多。女性交流比男性频繁。男的彼此聊两句就没了下文,然后或埋头苦干,或独自发呆。女性一开始口来,一天都停不下来。聊家庭、聊朋友、聊生活趣事、聊自己的过往,聊他人的过往……。
至今仍记得一妹子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男的这辈子无论见过多少女人,最喜欢的永远是他的那个初恋。”身边人略加思索,沉沉点头,深以为然。
晚上回去同样宵了个夜,然后沉沉睡去。
3、进厂第三天
申请换去做包装了,和一群妹子一起,体力活实在吃不消了。
主要原因是我们这组四个人,都一批来的,其中某位同志老爱扮演领导角色,指挥别人做这做那的,我不爱理他,他看指挥不动我了,就去包装组找了个人把我换了,我也正好落了个清闲。
不得不说,只是简简单单地打包物品着实轻松多了。妹子聊得很嗨,我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竖起耳朵听着。有想要给男朋友买棉衣的,有谈论公公婆婆的,有感概小孩奶粉贵的,有想着简直结束去吃好吃的。时不时的也会有人问上我两句,问的啥忘了,回的啥也忘了。
第三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40多岁的大哥。因为打包好了,会有人来装车拖走,大哥就是干拖车的。闲聊之际,他说道,自己有个18岁的儿子,十分叛逆。自己由于年轻的时候去澳门赌博输了许多钱,现在仍然欠银行一大笔钱,光每月利息就六七千,日子都快过不去了。进工厂颇属无奈,年轻时自己是干工程的,九几年到零几年的时候每月工资都有一万多,去澳门赌钱用的全是工程款,输光了,差点要去坐牢,后来还是卖车卖房填补了那笔亏空。现在工程做不了了,自己又没个一技之长的,就怎么到处混日子了。大哥说得情真意切,听得我却是五味杂粮。
鲁迅先生曾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并不相同。”我自然无法理解大哥的感受,听完之后我便继续去做自己的工作了。
晚上,宵夜,睡觉
4、进厂第四天
关于今天只想记载一件事。
线上包装的时候需要用到15号的箱子,让我去拿,正好厂里的负责人经过,他说带我去,因为我不不知道地方。拿回来之后,用着用着才发现箱子型号错了,需要全部重装,负责人指着我的鼻子大骂:“我xx不是带着你去拿的吗,你还给xx拿错了,你xx是猪吗?”然后我和他一起回到了拿15号箱子的地方,结果是有人把别的型号的箱子放错了地方。箱子是他一摞一摞给我的,但是他还是要骂我没看箱子型号。
此时我心里想的是不和没素质的人一般见识,实际上有可能的话,我也想当回没素质的人,因为感觉很爽。
晚上加班到了9点,尽管每天都加班。然后本来是7天的工作量我们4天就干完了,那个负责人骂得不少,用得最多的词汇即使懒、慢。
所以这个仓不在需要人了,明天我们就被安排去了一个新仓。
第五天没什么特别的,无需记载。做满了五天就离开了工厂。
说的是15块钱1小时,一天150,也就是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实际上每天工作不低于11个小时,算上加班应该是15个小时,而加班是天天有。
工资是分两部分发的,3天后先给了645,10天后给了剩下的125,中途为了要工资给中介打了无数次电话,而中介典型就是不用你了一脚把你踹开。
二、公司上班
离开那儿没几天我就找了个公司上班,毕竟过年没几天了。
电话销售,卖纪念币的。
开始集中培训了两个周,然后考试,通过了上岗。
1、培训期间
培训期的老师原来在北京做了十年电话销售,业绩不错。
她给我们灌输的一个重要概念电销就是一场马拉松,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赢了。
确实,以个人阅历而言,电销是销售里面上手最慢的工作。通过电话向顾客推销产品,顾客只能听你口诉,看不到实物图,你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可能人家一句没听懂,更多的情况是人家压根不接你电话或者你一开口人家就挂了。因为来华显示被标记的是广告推销。
培训期间很无聊,枯燥,每天背话术,练话术。
不过自由,轻松,而且培训期也有工资可拿,1天100。
氛围一般,同事谈不上热情,也绝不冷漠。
培训老师很好,你有什么请求基本都会得到满足。老师还会经常买些水果来给我们吃。当然你有任何不懂的可以直接问她,想练习话术也可以直接找老师。十分类似学校里的老师。
2、正式上班
培训完了,考核过了便是正式上班。
封闭式环境,手机没收,因为害怕客户资料泄露。
销售一直有个传统,那便是打鸡血,玩游戏。面销、电销、网销都一样。、
玩的游戏也都是千篇一律,尺度普遍较大。
组长人十分不错,天天给我们打鸡血,逼着组员和他打赌,尽管组员们并不怎么理他,他还是乐此不疲。像极了电视里所演的那种奋斗青年,只可惜他面对的是一群已经开始养老的90后。
每次打电话遇到客户有意向,但是自己又聊不下来的,举手示意,组长会帮你聊,客户购买了产品,业绩还是算你了。当然我们组的业绩与组长的工资会直接挂钩,但是像他这样每天守在组员身边的组长不多,这么热心负责的更是不多。
组长30多岁,中年男人,戴一副金边眼睛,小个子,西装革履,人很精神。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不到两岁。做这份工作已有4年多了,业务能力水平属于中上。刚提组长不过3个月,他自己说正在学做管理,4年时间一共挣了100多万。
板面上显示的业绩最好的永远是那三人,排名第三的那哥们好像刚刚跑人了,没辞职,也没说跳槽,有一个说法是想去散心,还有6万多的提成没拿人就走了的。老大老二从来没见过。
看看别人,看看自己,难受。
新同事人也都蛮好,不热情,不冷漠。
三、感觉对比
其实无论是工厂上班或是在公司上班,都只是为了谋生,既然都是为了谋生,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天下打工一家人。
工厂门槛低,公司门槛高,这是事实。
工厂工资稳定,干得多拿的多,公司工资稳定的只有文职工作,销售工资与业绩挂钩,有的人吃香喝辣,有的人温饱成问题。普遍前期工资低,只有经验积累足够了,工资才会相应的上涨。量变的过程很磨人。
工厂的管理偏于军事化,不太人性,抹杀自由,公司管理相对宽松,员工自由,环境和谐。
个人实在不建议年轻人进工厂上班,学个一技之长,有技傍身总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轻人不该这么局限,趁年轻总是应该多学点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