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的乡愁不是牛肉板面,也不是驴肉火烧,而是大锅菜

凡码聊美食 2025-03-07 09:28:56

河北虽不是美食大省,但也有许多经典的风味名吃,备受当地人青睐。

牛肉板面,面条厚实筋道,汤头油而不腻,香辣醇厚;驴肉火烧,饼皮外酥里嫩,肉质软嫩醇香;缸炉烧饼,色泽金黄,香酥可口,无论是单吃,还是加肉加菜都非常地道……

这些美食都是燕赵美食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谁才是河北人心中的乡愁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牛肉板面,牛肉板面确实是独一无二的河北面食代表,无论是在繁华的市区商圈,还是在偏僻的乡镇郊区,牛肉板面随处可见,其中不乏一些一二十年的老店。

河北人是忠实的板面爱好者,隔三岔五就要吃上一碗,多放辣椒,加卤蛋、豆皮,吃起来酣畅淋漓,马上便能元气满满。

然而,牛肉板面的根在安徽太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传到石家庄,河北人把羊肉改良成牛肉,延续至今才短短三十多年,很多面馆招牌上也会标注“安徽正宗牛肉板面”,板面虽然好吃,但并不是河北土生土长的美食,算不上乡愁。

也有人说河北人的乡愁是驴肉火烧,驴肉火烧不仅在省内各地非常普遍,也是在省外最为流行的河北美食之一,无论是营养还是口味都堪称一绝。

驴肉火烧的店铺虽然很多,却不是谁都可以经常吃的,一个普通的驴肉火烧就要十二三块钱,成年人通常要吃两个,人均三四十吃一次小吃确实有些奢侈,很难形成刻骨铭心的记忆。

缸炉烧饼就更谈不上是河北人的乡愁了,虽然做法考究,风味独特,但只在石家庄、保定等地流行,达不到普遍认同感。

对于众多河北人而言,真正能勾起心底最深处乡愁的美食,只有那一碗热气腾腾、朴实无华的大锅菜。

河北人有多爱大锅菜?可以说大锅菜伴随着河北人的一生,从满月过寿,再到婚丧嫁娶,哪次宴席都少不了大锅菜。

大锅菜还是重大节日的标配,在以前那个生活不富足的年代,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熬一锅大锅菜。

熬大锅菜是个技术活,家家户户都会做,但一家有一家的味道,公认最好吃的大锅菜当属农村大席的柴火铁锅大锅菜。

每到红白喜事时,主家都会差人拉来直径两米的大铁锅,在院里或院外空地上支起来,树起烟囱,准备好煤炭、木柴,再买上白菜、冬瓜、粉条、豆腐、海带等各种食材,只等主角登场。

村村都有熬大锅菜的好手,他们虽没有专业的资格证书,熬出的大锅菜却能“征服”在场所有乡亲四邻,而主家对于这些掌勺人也是敬重有加,好烟好酒伺候着,生怕慢待了。

在他们的操作下,熬制大锅菜的整个过程显得非常云淡风轻,随心所欲。切配食材没有那么慢条斯理,怎么豪放怎么来,大白菜直接剁成小块,猪肉也是随意切成薄片,粉条直接掰断。

起锅烧油,放入葱姜、辣椒炒出香味,放入肥瘦相间的猪肉炒至变色,再放甜面酱,提色增香,中小火煸炒,充分释放出油脂和酱香,再放入豆腐翻炒上色,再倒入白菜炒至断生,用水管放满整整一锅清水,大火烧开,再放海带、粉条,中火炖制一个小时以上,直至各种食材烂糊融合到一块,再撒上葱花提香。

只待主事的一声令下,年轻小伙们纷纷端着不锈钢盆,在大锅前排队,大厨们拿着大瓢和铁勺互相配合,两瓢便能盛满一盆,一桌一盆大锅菜、一筐馒头,一会就抢完了,几乎都要再续一盆!

河北的大锅菜是多样的,粉条、豆腐、海带三种食材必不可少,而主菜是随着季节而不断变换的,白菜、冬瓜、南瓜、土豆、豆芽、菠菜、甘蓝皆可,多数地方用猪肉,少数地方用鸡肉,还有些地方会加入丸子、腐竹、木耳,在西部山区人们喜欢在大锅菜里煮饺子,里外都香,在隆尧县人们还会在大锅菜里加煎饼,也很有风味。

馒头是吃大锅菜的绝配,特别是把馒头掰成小块泡到大锅菜里,吸满了汤汁,那味道真是没得说,一个馒头根本不够吃!

对于漂泊在外的河北人来说,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遥远的他乡,每当回忆起家乡,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一碗热气腾腾的大锅菜。

如今,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各种美食让人眼花缭乱,百吃不厌,但在那碗大锅菜里,始终藏着河北人的根,也藏着他们一生的乡愁。

声明:本账号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许可,严禁任何个人和媒体抄袭、搬运、洗稿,一经发现,必追究责任。

0 阅读:127
评论列表
  • 2025-03-07 11:59

    驴肉火烧也要分那,京东的差点,保定的最好

    国士无双 回复:
    河间的火烧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