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山金丨两双鞋垫的故事

晴儿知晓山东 2025-02-27 10:55:40

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两双鞋垫,它们不是用来垫的,因为这是春节前夕我陪同沂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走访慰问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女儿、沂南金矿退休职工李常花,老人家亲手送给我的礼物,每当看到这两双鞋垫,我总会想到很多很多……

在沂蒙山区,一针一线的缝补不仅是生活的必需,更是情感的寄托与精神的延续。这两双鞋垫针脚细密,布料厚实,虽无繁复花纹,却承载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军民情谊与红色信仰,它们不仅是李常花对母亲明德英的追忆,更是一代代沂蒙儿女用行动诠释“红嫂精神”的无声见证。

鞋垫的起点

这两双鞋垫的源头,需追溯至1941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寒冬。当时,日军对沂蒙山区展开疯狂扫荡,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被聋哑农妇明德英发现。面对奄奄一息的小战士,明德英冒着生命危险将其藏匿于家中,并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因失血过多而昏迷的庄新民。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明德英夫妇甚至宰杀家中仅有的两只下蛋母鸡为其熬汤补身,最终助他重返战场。

这一故事后来被改编为小说《红嫂》、芭蕾舞剧《沂蒙颂》等艺术作品,明德英成为“沂蒙红嫂”的象征。而她的女儿李常花,自幼听着母亲用手势讲述这段往事长大。鞋垫上的每一针,都仿佛在复刻当年明德英为小战士缝补衣物的场景——无声却炽热,平凡却伟大。

鞋垫的针线传承

明德英的晚年并未因战火平息而停止奉献。她曾带领家人为前线战士缝制鞋垫,甚至在75岁高龄时熬夜赶工,将鞋垫与鼓励信一同寄往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这种“针线拥军”的传统,深深烙印在女儿李常花的生命中。从沂南金矿退休后,李常花继承母亲遗志,将缝制鞋垫作为延续红嫂精神的方式。她说:“八路军为人民打仗牺牲,老百姓救人是应该的。”

这两双鞋垫,正是李常花对母亲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它们延续了沂蒙女性“以手传心”的朴素情感:战争年代,一针一线缝补的是战士的衣衫;和平时期,千针万线编织的是对子弟兵的牵挂。正如李常花所言:“时代变了,但祖辈留下的精神不能丢。”

鞋垫的精神传承

李常花的鞋垫,不仅是个人记忆的载体,更是沂蒙红嫂群体精神的缩影。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并非个例。王换于、祖秀莲、“沂蒙六姐妹”等女性同样以乳汁、粮食甚至生命支援革命。而今天的“新红嫂”们,继续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创业拥军、义务宣讲等现代实践。

李常花的两双鞋垫,恰似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它们既是对母亲明德英“无声大爱”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红嫂精神”的延续。正如“沂蒙红嫂文化纪念馆”中陈列的黑色酒篓与绣花鞋垫,这些实物无声诉说着军民血脉相连的故事,提醒后人勿忘“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初心。

两双鞋垫,轻如鸿毛,却重若千钧。它们凝结着明德英用乳汁挽救生命的壮举,记录着李常花以针线传承信仰的坚守,更映射出沂蒙山区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当我们将鞋垫捧在掌心,触摸那些细密的针脚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沂蒙红嫂用沉默与行动书写的誓言。

这份礼物,不仅是一份手工艺品,更是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它提醒我们,英雄或许沉默,但精神永不褪色;岁月终将流逝,但信仰代代相传。(沂南金矿 尹善武)

责任编辑 刘乃兵 林婕妤

0 阅读:0

晴儿知晓山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