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桥是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他回忆说,毛主席在和人打交道时,有这么个感觉:和民主人士大多是私人交情,跟党内同志呢,主要是工作关系。不过,有个特例,那就是陈毅。陈毅和毛主席会通过诗词来交流,在党内,能跟毛主席建立深厚私人友谊的,估计也就陈老总这么一位了。
所以,他们两个人私下的交情跟别人不一样。1960年的时候,毛主席外出了一段时间,陈毅就趁着这个机会,把毛主席住的地方当成了自己家,做了两件事。等毛主席回来听说了这事儿,不但没生气,反而还挺高兴,说陈毅就是那性格。那么,陈毅到底做了啥事儿呢?
【毛主席和陈毅之间的交往】
1928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毛泽东和陈毅在井冈山碰了头,两人的友情从此延续了大半辈子。工作上,他们合作无间;私下里,他们还喜欢一起写诗,是真正的诗朋好友。
毛主席比陈毅年长八岁,但他们俩开始创作诗词的时间却恰好是同一年。陈毅,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威风八面的大元帅,但可能有人不知道,他不仅武艺高强,还文采飞扬,是个大诗人呢。
1921年的时候,毛泽东创作了他的第一首词,名叫《虞美人·枕上》。同一年,陈毅在听了母亲讲述家里的种种不易后,也动手写下了他的第一首短诗。
从那时候起,他们俩的生活路线就慢慢往一块靠了。
陈毅的家人讲过,陈毅提起过,他是毛主席写的《西江月·井冈山》还有《如梦令·元旦》这些诗词的最早一批读者之一。
以前,他手里有不少毛主席写的诗词手稿,可后来因为南方打了三年的游击战,那些手稿都不见了。不过还好,毛主席那首《沁园春·雪》的手稿,陈毅一直随身带着,没弄丢。
他在战场上英勇战斗的同时,还不忘创作诗歌。就连郭沫若都称赞他说:“在南天一柱的地方历经百战,这位元帅本质上还是个诗人。”
陈毅写的那些诗,毛主席特别喜欢读,好多句子他都能随口背出来,简直就是忠实粉丝。
在那个不太平的岁月里,他们俩写的诗都挺牛的,不相上下。他们的诗里讲的都是国家的命运,读起来特别有力量,满满的都是想要干大事的决心。
他们俩私下经常一块儿搭档做事,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1948年1月头几天,陈毅抵达了陕北的米脂县杨家沟,毛主席特地出门去迎接他。两人聊天时,陈毅跟毛主席聊起了自己在孟良崮和莱芜打仗那会儿的事儿。毛主席一听就乐了,对他说:“你最近不写诗了吧?我记得你每次打了胜仗都要写首诗庆祝庆祝呢。”
毛主席了解陈毅的一些习惯。陈毅拿出自己写的关于孟良崮和莱芜战役的诗给毛主席看,毛主席听完连声称赞:“这诗写得真棒,真棒!”
1962年5月份,《人民文学》杂志上刊登了毛主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候写的《词六首》。这六首词,讲的就是咱们中国工农红军那时候历经千辛万苦打仗的事儿。
陈毅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积极推广毛主席所写的那六首词。
陈毅会用毛主席写的诗来教导他的女儿。当毛主席的诗《水调歌头·游泳》发表出来后,陈毅就马上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让张茜给孩子们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他告诉小朋友们,毛主席虽然已经60岁出头,但心里那股子热情劲儿可一点没少,反过来瞧瞧你们,正年轻力壮呢,可得好好锻炼自己。
肯定的是,毛主席对陈毅写的诗一直很上心,多次夸过他的诗作。
有次,他跟别人聊起天来说:“陈毅写的诗那叫一个大气磅礴,有些地方我感觉跟我挺像的。陈毅这个人啊,有股子侠义精神,性格直率爽快。”
1965年春天,陈毅把精心打磨的《六国之行》这组诗,一共7首,寄给了毛泽东。到了那一年,毛主席看了他的第一首诗后,动手给改了改,还加了个标题,这样一来,整首诗就更规矩了,成了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
在工作中,毛主席对陈毅那可是相当认可。
【毛主席:他就是那样的人】
打完解放战争的三大关键仗后,陈毅搞了个“进城指南”的初步方案。毛主席瞅了一眼,给写了八个字的评语,一连四个“真棒”!
为啥一份草案会让毛主席那么高兴呢?
上海,就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的地方,以前被外国势力当作侵入中国的基地,同时它也是那时候中国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怎么打上海战役,这事儿让大家都非常关心。
蒋介石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守住,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放出狠话,说要把上海变成敌人的第二个难攻之地,就像苏联的斯大林格勒那样。这样一来,要想把上海解放出来,可真是难上加难啊。
很多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觉得共产党就算攻占了上海,也不一定能治理好。但毛泽东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说过,占领上海不光得靠武力,还得靠政治手段来站稳脚跟。
最关键的是,在攻打并解放上海时,我们得琢磨琢磨,咋样才能不让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害。
在那种情况下,陈毅规定了进城的要求,比如“别放炮”“不进老百姓家里”这些。这些规矩,说明咱们的军队考虑问题挺周全的。
上海一解放,咱们的解放军战士们就直接坐在地上休息了。这事儿让西方好多国家的人都惊讶不已,心里直嘀咕:“这世上竟然还有这么朴实无华的军队?”
而且,上海一解放,陈毅就抓紧机会,把各行各业的能人,像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些,都拉拢到一起,并且给他们安排了工作。
因此,陈毅管理上海的办法,不仅赢得了毛主席的好评,还获得了国际上的肯定。
陈毅和毛主席关系铁,所以他们在一块儿时特别自在。就算毛主席不在,陈毅也能自由出入他的地方,一点都不见外。
1958年的时候,陈毅开始同时管起了外交部部长的工作。到了1960年9月,咱们中国和古巴建立了外交关系,之后古巴的外交部长就来中国访问了。那时候,毛主席不在北京,去外面考察了,所以陈毅就在中南海的游泳池那里摆了个宴席,热情招待了古巴外长。
宴会上,陈毅跟大家伙儿聊起,这儿是毛主席平时办公、翻书还有歇脚的地儿。酒足饭饱之后,陈毅可能是觉得有点儿疲倦了,他就跟毛主席的保镖说,我现在不想动弹了,打算在毛主席的床铺上眯一觉,午休一下。
毛主席的警卫员们感到十分吃惊,没想到在这里招待外宾已经有点出格了,现在居然还要在毛主席的床上休息,这也太过分了。他们心里七上八下的,生怕毛主席知道了会怪罪下来。正当大家伙儿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事儿呢,陈毅已经自顾自地躺下睡着了。
醒来后,陈毅就问:“咋给主席睡的床这么硬呢,你们就没人想着给他换个软点的吗?”
警卫员这才开口解释,主席自己说不必换床,他睡硬板床都睡习惯了。再说现在的床挺合适,坐着时稍往下滑就会碰到床尾的栏杆,翻身动作大了也会被卡住。就算这样,毛主席还是坚持不让换张新床。
陈毅瞧了瞧毛主席的床铺,心里不由得赞叹:这主席就是不一样,别人都比不上。
毛主席回来后,听说陈毅在他住的地方整了两出出人意料的事儿,不仅请外国朋友吃饭,还躺上了他的床铺。毛主席一听,忍不住就乐了起来,笑着说:“陈毅这家伙,就是这副德行。”
毛主席和陈毅关系铁,从他们平时交往就能看出来。所以,陈毅去世后,毛主席不顾自己身体有病,还是坚持要去送他最后一程。
1972年1月6号,陈毅元帅在北京离开了我们。到了1月10号举办追悼会那天,毛主席临时决定要去参加。他穿着睡衣就来了,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直接赶到八宝山,就想亲自送一送陈毅,见上最后一面。
他对着陈毅的骨灰,一连鞠了三个深躬,然后紧紧拉住张茜的手,认真地说:
我也来缅怀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大好人,是个好战友……他为中国的革命和世界的进步都出过力,这是大家公认的。
这评价不光是毛主席从国家大局出发给出的看法,也是他从个人友情的角度给出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