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对以“智驾”为技术支点的企业而言此次公告无疑是为其带上了“紧箍咒”,而对“智驾”稍显“落后”的车企而言,似乎迎来了新的曙光。
“加班加点做方案修改”
“(上海)车展的物料基本都要推翻重做”
“基本每天都在加班,想宣传‘新词’”......
在16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后,在距离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不足一周的时间里,上述对话几乎是所有参会车企的真实写照。
起因是,继工信部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后,4月16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工信部官网上发布了一条标题为《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的公告。
公告中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工信部再度出手
巧的是,在该公告正式发布前1个小时,网上流传出一张疑似工信部落实《通知》闭门会议的会议纪要截图。
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到了,国家部委对一些关于智能驾驶、OTA、汽车审查和整改方面的重视程度,有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首先是宣传层面,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以“智驾等级+辅助驾驶”进行描述(例如L2级辅助驾驶);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名词;不允许在L2级宣传中用“接管”进行功能的传播,也不允许使用“脱手”、“脱眼”的描述;尽量用中文全称,即便使用英文,在第一次时也必须进行中文的全称说明。
车企技术层面,敦促厂商从技术层面禁止驾驶员脱离,使用驾驶辅助必须对人脸ID进行识别;在驾驶辅助状态下,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厂商不可以用“驾驶员视觉脱离”抑制和关闭“驾驶员运动脱离”,“运动脱离”60秒,需要用户给出合理性说明;LCC、NOA等L2级辅助驾驶能力需要有“避碰测试”,测试报告需要有全方位详细的信息(测试人员,时间,地点,测试步骤,测试项目,测试结果);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不能确保驾驶员在环和运行过程中安全的类似功能;仿真度可行度评价。
此外,工信部要求车企降低OTA升级的频次,确保每次升级都经过充分验证。紧急OTA升级需走召回和停产流程,由市场监管总局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此外,禁止以“公测”名义向用户推送未经过充分验证的功能。
此次公告的发布,不仅是对近期安全事故的回应,更是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也对车企提出了要求:所有车企和智驾供应商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自身的业务和宣传。因此,文章开头车企的急切性也有了最好的注解。
有人“跳脚”有人“叫好”
公告的发出,无疑是直接推动了智驾行业、领域规范发展。但对车企而言,利弊各半。对以“智驾”为技术支点的企业而言此次公告无疑是为其带上了“紧箍咒”,而对“智驾”稍显“落后”的车企而言,似乎迎来了新的曙光。
近两年,“智驾”几乎成为了车企的必需课题,车企在宣传中不遗余力地鼓吹、夸大自动驾驶的便利性,试图塑造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认知。为此甚至不惜通过多种途径,以及高管亲下直播间亲测等方式进行宣传。
而这样的市场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在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高达76%的用户认为“高速NOA”很必要,高达64%的用户认为“城市NOA”很必要,高达77%的用户认为“自动泊车”很必要。
在车企轰炸式的宣传中,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认知和认可度一再提升,成为买车的必选因素之一。消费者的爱好也进一步“鼓励”了车企对自动驾驶的“钻研”,进而引发了2024的智驾热潮和2025年“智驾平权”浪潮。
在这场智驾狂欢中,中国品牌试图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包装自己,实现弯道超车。譬如今年初比亚迪喊出“智驾平权”之前,各大车企就已经掀起了新车车均“智驾第一梯队”的营销热潮;何小鹏更是在其的春季发布会上调侃,自己一不小心被挤到了“第零梯队”。各种“浮夸”宣传的词汇席卷汽车行业,将产品竞争上升到流量竞争中,一度将汽车行业卷入“不正常”的舆论战场中。
从市场销量上来看,它们也确实成功了。但本次公告的发布,让这些车企不得不暂缓脚步,从鸿蒙智行最新的发布会即可窥见一斑,往日将“遥遥领先”“高阶智能驾驶”挂在嘴边的余大嘴也不得不改口“安全即豪华”,开始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在极氪007 GT的发布会上,副总裁朱凌也强调了可控和安全;在二代哈弗枭龙MAX上市发布会上,长城方面就强调,在目前的驾驶条件下,他们仍坚信自驾为主,智驾为辅;同一时间,岚图汽车CEO卢放在L3智能架构技术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所有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都是辅助驾驶。
接下来,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宣传智驾,如何既符合监管又能让消费者体会自己的技术领先性,必然会变成复杂且必须直面的课题。
另一面,对于当前智驾稍显“落后”的车企而言,这算得上一个“利好”。首先从宣传上拉平了与前者的差距,在智驾被踩下刹车时,将宣传回归到产品本身,有利于传统车企对技术积累的展示;其次,从智驾技术上来讲,公告的严苛也为这些对智驾谨慎的车企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去追平,也为它们在接下来更高阶智能驾驶的战场中争取到了存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告发布后,不仅在智驾行业和车企中掀起“轩然大波”,舆论对此也走向了两个极端,有网友认为这是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有网友提出,对不需要智驾功能的用户而言,为什么要多花钱来为智驾功能买单?层层拷问,是消费者的质疑,也将是车企亟待攻克的命题。
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监管层面重拳出击,智驾企业必将从技术狂奔回归到汽车产品的本质——安全。
当浪潮褪去,谁在裸泳将一目了然。
因噎废食吧,吹嘘智驾的,出事故时直接判制造商责任不就得了,只要企业敢吹,就让他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