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电投旗下唯一环保上市公司远达环保披露了一份重大资产重组草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购买其持有五凌电力63%股权、向湖南湘投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购买其持有五凌电力37%股权,以及向国家电投集团广西电力有限公司购买其持有国家电投集团广西长洲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64.93%股权。
公开信息显示,五凌电力作为湖南最大水电企业、第二大发电企业,其主营的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板块,装机规模目前分别有517.97万千瓦、162.75万千瓦和72.06万千瓦。长洲水电则是是国家“西电东送”计划和广西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手握水电63万千瓦、光伏装机2.15万千瓦。简而言之,就是一家主营大气治理、水处理、固废处理的环保企业,计划“买下”两家在当地算得上新能源“霸主”的主力企业(五凌电力100%股权、长洲水电64.93%股权)。合计作价277.36亿元,更是堪称一笔“蛇吞象”式的豪赌,旋即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引发关注。
对于远达环保自身而言,此次资产重组或意义非凡。长期以来,其在大气治理、工业及市政水处理、固危废处理等传统环保板块积累了深厚底蕴,在“新能源+生态治理”新兴领域虽有动作,比如它的光伏组件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旧锂电池智能拆解产线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总体却称不上有多么突出。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能源行业快速变革的格局,单一业务结构逐渐显露出局限性。此次斥巨资发起收购,或是远达环保突破发展瓶颈、重塑业务版图的重要战略举措。此外,交易完成后,远达环保实际控制人仍是国家电投集团。由此不难看出,此次行动不仅仅事关远达环保自身转型,更涉及国家电投内部水电资产整合的关键落子。
通过将业务范畴拓展至水力发电及流域水电站新能源一体化综合开发运营,公司构建起了“环保+水电+新能源”的立体式业务架构。这一架构并非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环保业务为水电和新能源项目提供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配套服务,确保项目绿色可持续发展;水电的稳定电力输出为环保设备运行和新能源调峰提供有力支持;新能源项目则成为新的增长引擎,顺应能源清洁化、低碳化趋势。
进一步来看,远达环保的资产重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层面当前的困局与突围。
比如,能源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压力巨大,环保业务需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水电开发需突破单一电源模式,新能源项目需解决消纳难题……远达环保的重组若能成功,则可为行业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环保业务:与水电开发项目深度绑定,跳出传统工程承包模式,获取稳定现金流;
水电开发:五凌电力等标的资产获取新能源开发资质后,可规避竞价上网风险,利用流域开发经验实现水电与新能源协同互补;
新能源项目:通过水电联合运营和环保生态保障,解决消纳问题,提高项目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三位一体”模式若能在行业内推广,将推动能源行业向资源高效利用、业务协同、生态友好的方向转型升级,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对于此次行动,资本市场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反馈。自重组消息传出以来,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显著上扬,累计涨幅超过20%,显示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前景的强烈信心。
财务数据显示,尽管2023年因五凌电力受流域来水不足影响亏损,导致远达环保净利润减少31164.53万元(减幅577.00%),但重组推进后,2024年1—10月净利润较交易前增加106396.91万元(增幅2065.31%)。预计交易完成后,公司资产规模将大幅扩张,营业收入显著增加,基本每股收益由0.07元/股增厚至0.25元/股。
但同时,重组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在资产整合方面,五凌电力和长洲水电的业务模式、管理体系与原有环保业务存在差异,如何实现人员、资产、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避免“貌合神离”,是公司需攻克的难题。
再如,在市场竞争方面,水电行业面临区域垄断、资源有限等挑战,新能源行业则技术更新快、成本压力增大。远达环保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发力,以在新领域站稳脚跟。
此外,受国家政策影响显著,一旦政策出现补贴退坡、环保标准提高等不利调整,未来难免对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公司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加强政策研究与应对能力,提前调整战略以降低风险。
无论如何,远达环保此次重大资产重组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行动,值得跟踪与关注。未来,尽管挑战诸多,但仍有望在能源与环保领域开辟新天地。而这一案例,也将持续为从业者、投资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思考素材。

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