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店子镇大近村:岁月沉淀中的往昔与今朝

寻桃聊健康 2025-03-20 22:28:56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店子镇大近村:岁月沉淀中的往昔与今朝

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店子镇的版图上,大近村宛如一颗镶嵌在时光长河中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它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它不仅是一方水土滋养下的村落,更似一部生动鲜活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与时代的变迁。

一、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交通枢纽上的乡村明珠

大近村西村坐落于冠县东北 9.1 千米处,距店子镇政府东南 2.1 千米。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通畅。村庄东邻大近村东村,南接东孔村和西孔村,西毗王当铺村,北连店子村和小近村。省道 248 线宛如一条经济动脉,从村西 500 米处蜿蜒穿过,紧密地将大近村与外界相连。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更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机遇。

大近村东村位于冠县县城东北 10 公里处,在店子镇政府驻地东南 2 公里,省道 248 东侧 1 公里。它与周边村落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浓郁烟火气息的乡村壮美画卷。在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民们过着质朴而充实的生活。

二、村名由来与历史沿革:时光长河中的名字演变与行政变迁

(一)姓氏迁徙与演变:从“靳”到“近”的岁月流转

大近村的历史可溯源至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 年)。彼时,有两户靳姓人家,背井离乡,从山西洪洞县踏上迁徙之路,来到此地分别建立村庄。依据人口规模,一户聚居形成的村落被称作大靳村,另一户则为小靳村,如今的大近村便是当初的大靳村。

随着时光的流逝,靳姓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绝嗣,而任、白、马、丁、高、郭等姓氏陆续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后来,为了书写便利,人们将“靳”字改为“近”,大靳村便正式演变成了如今的大近村,这一名字的变迁,也反映了村庄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

(二)出土墓碑引发的猜想:神秘面纱下的历史谜团

1958 年,小近村出土的一块砖质墓碑,为大近村的来历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墓碑上清晰刻有“离千家店三里有小新村”的字样。这一发现,引发了史学爱好者们的诸多猜测。有一种观点认为,小靳村或许是“小新村”的变音。若此说法成立,那么大近村极有可能也是由大新村演化而来。尽管这一说法尚未得到确凿的考证,但它无疑为大近村的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着人们对这片土地更多的好奇与遐想。

(三)行政区划的变迁:时代浪潮中的发展印记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大近村的行政区划历经了多次深刻变革。1831 年(清道光十一年),大近村隶属冠县清渊乡四里四甲。到了 1930 年(民国 19 年),全县设立 9 个自治区,大近村归属于冠县第七区,第 24 乡。1950 年 2 月,全县区域进行调整,变为 5 个区,大近村被划分至第 5 区。1958 年 2 月,撤区建乡,同年 9 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立,大近村以生产大队的形式存在,12 月时隶属于清水人民公社。1961 年 7 月,公社改区,大近村又划归清水区店子公社管辖。1971 年 1 月,撤区并社,大近村隶属于店子公社。1984 年 11 月,政社分开,撤社建乡,大近村设立村民委员会,隶属于店子乡。2010 年 9 月,撤乡设镇,大近村正式隶属店子镇。2021 年 4 月,大近村并入店子镇近孔新村。这些变迁,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展现了大近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紧跟时代步伐的发展与变革。

三、村庄人口与姓氏分布:多元姓氏汇聚的和谐家园

大近村西村全村共有居民 470 户,总人口达 1368 人,全部为汉族。村内主要有三个姓氏,其中马姓村民占大多数,还有一户任姓家庭(现定居大近村东)以及一户程建国家庭。

而大近村东村全村 560 户,共计 1665 人,同样皆为汉族。村庄内姓氏丰富,包含赵、任、多、白、郭、高、丁、梁、王、刘等 10 个姓氏,其中多姓人口共计 371 人。多姓的迁入有着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据多姓家谱记载,明末清初,一位多姓族人从河南清丰县多新庄村出发,回祖籍河北阜城县建桥乡祭祖认亲。在步行至此地时,不幸遭遇暴风雪,因贫病交加,最终选择定居在本村。从此,“多”姓便在大近村东村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至今已传承了 24 世,成为村庄姓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任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大近村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在大近村西村,曾有一户任姓家庭,但如今已定居大近村东。而在大近村东村,任姓也是当地的姓氏之一。任姓人口在中国分布较广,尤其在山东地区较为集中。大近村东村的任姓族人与其他姓氏的村民一样,共同参与着村庄的生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为村庄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四、村庄的文化与名人:德艺传承与精神闪耀的乡村之光

(一)传统医学的传承:济世情怀的家族延续

在大近村,白芳斋家庭宛如一座传承中医文化的丰碑。白芳斋先生出身贫寒,16 岁时,母亲因病离世,生活的沉重负担骤然压在他稚嫩的肩头。然而,他却立下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医者,为乡亲们带来健康与希望。17 岁时,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一名卫生员。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在周边乡村行医济世,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赞誉和由衷敬仰。尽管一生清贫,但白芳斋先生始终坚守着医者的神圣使命与责任,从未动摇。

他的四个儿子也传承了这份医者仁心。白成振成为了山东省基层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的师承指导老师、聊城市的名中医专家,即便年近 70 岁,依然活跃在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一线;白成乾作为乡村医生,退休后依旧坚守岗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他们兄弟之间团结友善,不仅为家族赢得了荣耀,更为整个村庄树立了榜样,让白芳斋家庭的中医传承精神在大近村熠熠生辉,照亮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前行道路。

(二)见义勇为的精神传承:危急时刻的英勇担当

大近村西村的马子连和马龙博,无疑是村民们心目中的英雄典范。2022 年 6 月 11 日下午,马龙博拉着麦子途经大近村西村北桥口时,突然听到呼救声。他定睛一看,发现河里有两个孩子正在挣扎。千钧一发之际,马龙博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河中,成功救起小男孩。与此同时,马子连迅速赶到,拉出趴在斜岸边的男孩,并对小男孩进行了简单的抢救。原来,被救孩子是王当铺村的留守儿童。6 月 18 日,孩子家长怀着无比感激之情,送来锦旗,以表达对马子连和马龙博的深深谢意。面对赞誉,马子连和马龙博表示,当时他们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救人。

他们的英勇行为,不仅生动展现了大近村村民善良勇敢的高尚品质,更为整个村庄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在大近村得以传承和弘扬,成为村庄精神文明建设中最为璀璨的一笔。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