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口糜:病因、辨证与治疗

寻桃聊健康 2023-12-02 10:07:08

经行口糜:病因、辨证与治疗

每逢月经来临或前后,出现口舌红肿、疼痛、溃烂生疮,并如期反复发作,称为“经行口糜”。

病因:主要由心胃之火上炎引发。舌为心之苗,口为胃之门户。心火上炎,胃热熏蒸,遂发口糜,此为实火;亦有肾精不足,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而发者,为虚火。临证必须详辨。

一、心火上炎

多因思虑劳心,耗及心阴,心统诸经之血,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经行经血下注,心阴益虚,心火愈亢,火性炎上,发为口糜。肾精不足,水不济火,虚火上炎者,多因素体阴虚或欲念相火内动,或热病伤阴耗津,值经行则营阴愈虚,虚火内炽,热乘于心,遂致口糜。

二、胃热熏蒸

素喜食辣、炙傅之品或膏梁厚味。致使肠胃湿热蕴结,冲脉隶于阳明,经行冲气偏盛,挟胃热上冲,以致口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经行口糜每于月经周期反复发作。本病主要是由热邪为患。临床中需要辨清虚实。以咽干口燥,五心烦热,经血量多,色鲜质常,或稍稠浓,舌红少苔,脉细而数者为虚热;以口干口臭,烦躁不安,面赤溲黄,大便秘结,经血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或挟块,舌苔黄厚,脉滑数者为实热。若口糜或口唇泡疹、兼见腹满痞胀,大便溏而不爽且臭者,乃属脾虚湿热内炽。虚火上炎口糜者亦有因中气不足而致者,证见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倦怠,舌淡苔白。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实则清热泻火;虚则养阴清热,火即自平。心火上炎,宜清心泻火,引热下行,方用导赤药,即生地、木通、竹叶、生草,加花粉、麦冬;若肾精不足,虚火上炎,宜滋阴降火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加麦冬、青果等以引火归原,或用正女煎;若胃热熏蒸者,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方用凉膈散,药如大黄、芒硝、栀子、黄芩、连翘、竹叶等:若脾虚湿热内盛者,治宜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方用甘露消毒丹,药如藿香、菖蒲、白蔻、薄荷、连翘、黄芩、射干、贝母、茵陈、木通、滑石等。

三、常见证治

1. 心火上炎:

证候:经行口舌糜烂疼痛,心中烦热,口燥咽干卧不安神经量多色鲜红质常或稍稠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引热下行。方例: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花粉麦冬。若肾精不足而虚火上炎者证见口舌肿痛渴不引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症因脉治》)加麦冬青果以引火归原或玉女煎(《景岳全书》)。

2. 胃热熏蒸:

证候:经行口舌生疮口臭口干喜饮冷溲黄便结经血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或挟块舌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方例:凉膈散。(《和剂局方》)若脾虚湿热内盛者则口糜或口唇泡疹脘闷腹胀大便清而粘滞不爽且臭者治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四 、临证权变 经行口糜若中气不足虚火上炎证见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倦怠唇周口腔糜烂,舌淡苔白者,可用甘温除热法酌加清热之品以治之。如党参、白术、炙甘草、熟地、焦神曲、肉桂、干姜、防风、黄芩、连翘等补清结合法。

在中医理论中,经行口糜与脾胃湿热、心火上炎等证候密切相关。因此,除了药物治疗,还应注意饮食调理,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脾胃湿热的症状。

此外,保持口腔清洁也是预防和治疗经行口糜的重要措施。患者应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细菌繁殖。

总之,经行口糜的治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口腔清洁等。

五、预防与调护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2.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的摄入,多吃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3. 保持口腔清洁,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可用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细菌繁殖。

4.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泻火排毒。

5. 经行前一周开始服用清凉饮食或药物,以预防口糜的发生。

六、结语

经行口糜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多因心胃之火上炎引发。本病的治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口腔清洁等。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预防和缓解经行口糜的症状。同时,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