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伐交”败楚
孙武担任将军后,和伍子胥一起,对吴国的军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吴王阖闾也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一天,阖闾将孙武召至跟前,神色凝重地告诉他,自己确定攻打楚国的养城
“孙将军,寡人决定让你带兵攻打养城(今河南沈丘县)。三年前(公元前 515 年),寡人即位之后,公子掩余逃亡了徐国(今安徽泗县)公子烛庸逃到了钟吾国(今江苏新沂市)。不久前,寡人派人让他们交出掩余和烛庸(此两人是被吴王阖闾刺杀的吴王僚的弟弟,当时正在带兵攻打楚国的潜地),他们居然仗着楚国撑腰,不但不交人,还把他们送到了楚国。

更可气的是,楚国故意与我们吴国作对,不但将他们安置在养(今河南沈丘县)城,还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东南边的胡田 (今安徽阜阳郊区) 两块战略要地封给二位公子,这不是打算把这两个人作为棋子,找机会步攻我们吴国吗?掩余和烛庸二人,乃我吴国心腹大患,若不除之,日后必成大患。再者,楚国狼子野心,妄图利用他们二人扰乱我吴国,还在淮水北岸屯驻楚军势力,对我国边境虎视眈眈。若不加以遏制,吴国将永无宁日。”
听了吴王的讲述,孙武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向吴王献策:“大王,臣以为,我国目前相较于楚国,实力尚弱。若正面交锋,即便能胜,也必将损失惨重。因此,我们应采用‘肆楚疲楚、攻克养城’之策略。”
“我们可先派兵佯装攻打楚国其他边境之地,让楚军以为我国的目标并非养城。楚国地域辽阔,军队分散,如此一来,他们必然会调动各方兵力救援。待楚军疲于奔命之时,我们再突然挥师直指养城。此时,养城楚军因久等援军不至,必人心惶惶。而掩余和烛庸二人,也会因失去依靠而惊恐不安。我们可趁此良机,一举攻克养城。”
吴王阖闾听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仔细琢磨孙武的策略,越想越觉得精妙,不禁连连点头,对孙武的战略方针大为赞许:“孙将军此计甚妙!就依将军所言,望将军早日破城,以安寡人之忧虑。”
“臣请领兵3万,先消灭徐国和钟吾国,让他们知道对吴国抗命不尊的下场,树立吴国的威风,并消除攻打养城时的后患。”
“就以将军之言,寡人祝你你旗开得胜!准备好给你庆功!”
于是,孙武领命带兵3万,渡过长江,进入淮河。一路上,吴军的战车滚滚向前,战船在江面上破浪而行。当吴军突然包围钟吾国时,钟吾国上下陷入了恐慌之中。面对强大的吴军,他们的抵抗显得如此无力。吴军以压倒一切的优势,迅速占领了钟吾国都城,拘捕了国君。

孙武乘胜进军徐国。徐国国君章禹见吴军来袭,心中大惊。他深知自己的国家难以抵挡吴军的进攻,于是赶紧派人向楚国求援。楚国的军队还没有出动,孙武就巧妙地利用紧邻淮水的有利条件,指挥士兵堵截壅山之谷,然后用大水灌淹了徐国国都。
一时间,徐国国都的大街小巷都被洪水淹没,吴军水师在徐都的城濠中游弋,吓得徐国国君章禹慌忙出逃,投奔楚国去了。吴国军队实现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轻松地消灭了徐国。成功地剪除了楚国这两个羽翼小国之后,为吴军攻克养城扫清了障碍。
吴王阖闾听闻此喜讯,龙颜大悦,决定在宏伟壮丽的宫殿中为孙武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功宴。宫殿内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珍贵的丝绸帷幕随风飘动,精美的雕花梁柱在烛光映照下闪耀着华丽的光泽。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令人陶醉。
阖闾端坐在王座之上,身着华丽的王袍,头戴璀璨的王冠,眼神中透露出对孙武深深的赞赏。他向众人高声说道:“此次胜利,孙将军功不可没!其智谋超群,用兵如神,实乃我吴国之幸。” 说罢,他亲自起身,走到孙武面前,举起酒杯:“孙将军,寡人敬你!”
孙武赶忙跪地,恭敬地接过酒杯:“多谢大王夸奖,此乃臣分内之事,全仰仗大王的英明领导与将士们的英勇奋战。”
庆功宴的气氛热烈非凡,众人欢声笑语,纷纷向孙武敬酒祝贺。然而,阖闾心中还有更重要的计划。待宴饮至酣处,他突然神色一正,下令道:“孙将军,寡人现命你领兵三万,即刻启程前往攻打养城,务必捉拿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以绝后患。”
“臣领命!大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必将二人捉拿归案,为吴国再立战功!”
庆功宴结束,孙武迅速集结三万吴军。这些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他们对孙武充满了信任。在孙武的带领下,大军如同一条钢铁巨龙,向着养城的方向浩浩荡荡地进发。
到达养城时,孙武将吴军分编成三军。他指挥第一军兵力向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进军,在佯攻不克之后,吴军便如灵活的飞鸟一般,兵锋一转,南下渡过淮水,直驱 500 余里,攻打潜(今安徽霍山县南)、六(今安徽六安县北)两地。
当楚军的援兵即将到达时,吴军便如同退潮的海水一般,迅速撤退待命,不与楚军正面冲突。楚军见吴军撤走,便将部队驻扎在南冈。孙武这时果断地调动他的第二军人马,沿淮水而上,这支部队如同离弦之箭,快速行军数百里直扑楚国战略要地 —— 弦邑(今河南息县南)。当楚国援军即将赶到弦邑时,孙武见已成功调动了敌军,便如同智慧的猎手一般,命令第二军撤退待命。
由于吴军的两支部队成功地调动了敌军,楚军在奔波中疲于奔命,士气低靡。这时,孙武抓住楚军首尾不能相顾的时机,果断地派出第三军进攻养城。

养城中的楚国驻军数量稀少,面对气势汹汹的吴军,他们显得惊慌失措。
孙武一声令下,吴军如天兵下凡一般突然发起攻击。他们迅速突破了楚军的防线,打开了一个缺口,然后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城内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听闻吴军已攻入城中,惊恐万分。他们企图组织身边的亲卫抵抗,但慌乱之中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吴军在城中四处搜寻二人的踪迹,如同猎手追逐猎物一般。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在慌乱中分头逃窜,试图寻找生机。
公子掩余带着几名亲卫向城的东门跑去,一路上不断有吴军围堵。他挥舞着手中的宝剑,拼命抵抗,但吴军越来越多。在激烈的搏斗中,他的亲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最终他被吴军重重包围,无力再战,被生擒活捉。
公子烛庸则朝着城南方向逃窜,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然而,孙武早已料到他的逃跑路线,在城南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当公子烛庸和他的残兵败将进入埋伏圈后,吴军从四面八方杀出。公子烛庸试图突围,但很快就被乱军所制,也被吴军成功捉拿。
随着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被捉拿杀死,养城之战以吴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吴军的欢呼声在养城上空回荡,宣告着吴国对楚国的又一次胜利。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吴王阖闾兴奋不已,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要一鼓作气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然而,孙武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向吴王进言道:“楚军乃天下劲旅,非徐国和钟吾国所能比。我军人困马乏,军资消耗甚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待良机。” 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吴军胜利班师回,途经吴、楚边境的舒邑 (今安徽舒城境内,庐江县西南)时,发现楚军没有准备。孙武果断下令,吴军如猛虎下山般把它攻占了。
孙武第一次指挥吴国军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灭掉了钟吾国和徐国,攻占了养城、舒邑等楚国重要城邑,占领了淮河北岸大片土地。从而一举在吴国朝野、吴军上下赢得了尊敬和威信。鉴于吴国当时的力量尚不足以和楚国抗衡,更难称霸中原,于是,孙武向吴王提出了“伐交”的策略,挑动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为己所用,为再一次攻打楚国做着准备。
“大王,小小的桐国(今安徽桐城市一带)夹在吴国和楚国之间然而,长期以来受到楚国的压榨已经不堪重负。楚国对桐国内政的肆意干涉,更是让桐国的统治者们心生不满。现在,他们毅然决定叛楚,为自己的尊严和生存而抗争。我们可以对此加以利用。”
“哦,爱卿说说看,怎么利用?”吴王问道。
“桐国北面原来的小国舒鸠(今安徽舒城县),很早以前就被楚吞并了,因此舒鸠人十分怀恨楚国。我们可以派出间谍前往舒鸠,唆使他们,让他们想办法诳骗楚军来攻打我国,我军便佯装惧怕楚军,假意代楚伐桐,这样,我们出兵的时候楚国就对我们不存戒心,我们就可以寻机消灭它了。”
“爱卿此计甚妙,就按此计执行!”吴王对孙武的计策十分满意。
舒鸠人为了报复楚国,果然听从了吴国的误楚之计。他们的使者来到楚国宫廷,巧舌如簧地说道:“大王,如今吴国对楚国心怀畏惧。只要大王出兵攻打吴国,那吴国必定会替楚国讨伐背信弃义的桐国。如此一来,楚国既能彰显国威,又可惩戒叛臣,何乐而不为呢?” 楚王听闻,心中大喜,以为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在这年秋天,就派令尹子常率大军伐吴,浩浩荡荡地进驻豫章(江西南昌),满心期待着吴国的臣服和桐国的被惩罚。
孙武、伍子胥领兵迎敌。二人经过一番精心谋划,决定采用明攻与暗袭相结合的精妙战术。一方面,他们大张旗鼓地调集众多水兵战船,浩浩荡荡地前往豫章。这一行动,旨在让楚军误以为吴军将在豫章正面迎击。另一方面,他们又悄然地在巢地(今安徽巢县东北)秘密集结军队。这一暗招,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利刃,等待着最佳的时机出鞘。
楚将子常得知吴军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得意。他错误地判断吴军胆怯,认为他们只是想用伐桐之举来讨好自己。于是,子常毫不犹豫地将大军驻扎在豫章地区,打算静观事态的发展。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已经一步步踏入了孙武与伍子胥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
楚军从秋天一直驻扎到冬天,漫长的等待让士兵们的士气日益低落。秋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士兵们的斗志也如同飘落的树叶般逐渐消散。随着时间的推移,防备也开始松懈下来。他们不再像初来时那般警惕,以为吴军不敢轻易发动攻击。
然而,孙武却精准地抓住了这个时机。他率领着吴军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包围了楚军。楚军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他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猝不及防。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完全失去了战斗的能力。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迅速击溃了楚军。
随后,孙武又出其不意地率领军队包围了楚国的巢城(今安徽居巢)。巢城城防坚固,守军众多。孙武深知,要攻克这样一座城池,不能仅凭蛮力,必须运用智谋。他首先派出大量的探子,混入巢城周边地区,收集关于巢城的情报。
经过一番细致的侦查,孙武了解到巢城的守将公子繁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且对吴军有所轻视。孙武利用公子繁的这一弱点,制定了一个巧妙的攻城计划。
吴军先是在巢城附近扎下营寨,摆出一副要长期围困的架势。公子繁见此情形,果然不以为意,认为吴军不敢轻易攻城。而孙武则暗中派遣一支精锐部队,趁着夜色绕到巢城的后方,在一个隐蔽的山谷中隐藏起来。
与此同时,孙武又命一部分士兵在巢城的正面进行佯攻。他们敲锣打鼓,制造出巨大的声响,吸引巢城守军的注意力。公子繁见吴军正面进攻,立刻指挥守军进行防御。双方在城墙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箭矢如飞蝗般在天空中穿梭。
然而,公子繁万万没有想到,这只是孙武的调虎离山之计。就在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隐藏在后方山谷中的吴军精锐部队迅速出击,他们沿着一条事先侦查好的小路,悄无声息地接近巢城。这支精锐部队由孙武亲自率领,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昂,蓄势待发。
当他们到达巢城城墙下时,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云梯和攻城器械,迅速开始攀爬城墙。由于公子繁将大部分守军都调到了正面战场,城墙上的防守十分薄弱。吴军精锐如猛虎般冲上城墙,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
守军在突如其来的攻击下陷入了混乱,他们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孙武身先士卒,挥舞着宝剑,带领士兵们一路冲杀。在吴军的猛烈攻击下,巢城的防线逐渐崩溃。
此时,正面战场上的吴军也得到了信号,加大了攻击力度。巢城守军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公子繁得知后方被攻破,惊慌失措,但已经无力回天。
最终,吴军成功攻克了巢城,活捉了守巢大夫公子繁。这场胜利,孙武以其卓越的诱敌、骄敌谋略大获全胜,帮助吴王打通了入楚的通道,为吴国未来的争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对楚作战的胜利,也让吴王阖闾心中再次燃起了进攻郢都、灭掉楚国的强烈欲望。他故意激怒孙武和伍子胥说:“我想乘胜攻入郢都,灭掉楚国。如若不能,你们二位还有什么功劳可言呢?”
“大王,虽然此次我们胜利地打开了入楚的通道,但是楚国毕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不可贸然行动。若急于求成,很可能会劳而无功,反为人所制。”孙武与伍子胥二人深知,现在攻郢灭楚的时机还不成熟,他们耐心地劝谏吴王。
“好吧,那就再等等机会吧。”吴王阖闾只好作罢,无奈同意班师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