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齐眉(jǔ àn qí méi),也作“齐眉案举”,本指孟光给丈夫梁鸿送饭时,将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尊敬;后形容夫妻相敬相爱。成语出自《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梁鸿,字伯鸾,东汉初年扶风平陵县人。梁鸿幼年时父亲去世,以致家中十分贫寒,可是即便如此,他却依旧注重节操且博览群书,可惜生逢新朝末年乱世,梁鸿虽然曾在太学受业,但在学有所成后却不得不在上林苑以放猪为生。
一次,梁鸿家不慎失火,并蔓延到了邻居房屋,梁鸿知道责任在己,遂将家中的猪全部送给邻居作为赔偿,但邻居却表示依旧不够,别无财产的梁鸿只好承诺以免费做工抵偿,于是日夜给邻居做杂物,丝毫不敢懈怠。
其他人得知此事,都称赞梁鸿忠厚老实,责备邻居得理不饶人,邻居对于梁鸿也是十分钦佩,便不再让其做工,并将猪全都还给了梁鸿,但梁鸿却在婉拒后返回了家乡。

梁鸿的事迹传开之后,很多人都因仰慕梁鸿的节操,争相将女儿许配给他,然而梁鸿全都谢绝不娶。
同县孟家有个女儿名叫孟光,“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虽然容貌并不出众,但因孟家颇有家资,故而也多有上门提亲者,但孟光在婚事上却是十分挑剔,直到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嫁出去。父母急得不行,便问她为何不嫁,她回答说,“除非是遇到像梁伯鸾那样的贤能之人,我才会出嫁。”
梁鸿在得知了孟光的志向后,曾拒绝了多桩婚事的他,却主动请人去孟家行聘。孟家自然十分高兴,立即答应下来,就此敲定了双方的婚事。

孟光在筹备婚事时,却不像其他女子那般准备金银罗缎,而只是准备了布衣、麻鞋、箩筐和织布的工具等,大家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但孟光却是成竹在胸,表示自己自有主张。
到了出嫁那天,孟光像是普通新娘一样,精心装饰打扮一番后,嫁到了梁鸿家。然而,婚后七天,梁鸿始终对孟光置之不理,孟光便主动对梁鸿说,“我听说夫君高义,回绝了多门亲事,我也谢绝了不少行聘之人。如今承蒙夫君聘娶了我,却不知何处开罪了夫君,望能明告。”

梁鸿回答道,“我所求的妻子是穿粗布衣服、能吃苦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和我一起隐居山林之中。现在你身上穿着精美的丝绸衣服,脸上浓施粉黛,这哪里是我所希望的呢?”
孟光一听,却是正中下怀,连忙对梁鸿说道,“我之所以这么打扮,只是想要试探一下夫君的好恶,考察一下夫君的志向。既然如此,妾身自当换装。其实,我早就准备好了隐居所需的衣服和器具了。”
于是,孟光换了发式,穿上粗布麻衣,开始操持家务劳作。梁鸿见状,连连称赞道,“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

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梁鸿、孟光夫妇进入霸陵山中隐居,以耕织为业,以诗琴自娱。然而,两人虽然隐居,却时常有人慕名前去寻找拜访,夫妻二人不堪受扰,于是便又搬至人烟更为稀少的关东地区隐居。
后来,夫妻二人南下吴地,与当时很多劳动者一样,成为了依附于世家豪族的徒附。梁鸿一家住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梁鸿每日负责舂米,孟光则在家中做好饭食给丈夫送去,她每次都是恭恭敬敬的走到丈夫面前,低头不敢仰视,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送到梁鸿面前请丈夫进食,而梁鸿也是很有礼貌地用双手去接。

久而久之,皋伯通对此大为吃惊,叹道,“一个雇工竟然能让妻子对他如此敬畏,定然不是平常人”,于是便让梁鸿住进了家里,不再干那些杂事。
此后,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后因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临终之际,梁鸿对对皋伯通说,“我听说前代高士从不择生死之地,都是随遇而安葬。我死之后,请您不要让我的孩子将我送回家乡安葬,我既死在吴地,安葬在吴地就好。”
梁鸿死后,皋伯通遵循其遗愿,将他安葬在了要离冢旁,并说道,“要离乃壮烈之士,梁鸿是清高之士,就让他们二人长相依傍吧!”葬完丈夫,孟光带着儿子返回了扶风老家,此后事迹不再见于史料,而两人这种互敬互爱的故事则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