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愁眉苦脸地跟我吐槽。
“我那上初中的儿子,晚上熄灯后,本以为他老老实实睡觉。
结果我半夜起来上厕所,一掀被子——手机屏幕亮得跟灯泡一样!要不就是打着台灯看小说,脸都快贴书上了。”
“我说了多少遍了,晚睡对身体不好,明天早上又起不来,还顶着两个黑眼圈上学……可他说‘我不困’,‘我就是睡不着’。”
“唉,我真是替他着急。”
接着,她又问我:“长期晚睡,对孩子影响大不大?一般会有哪些影响?”
“长期晚睡”和“早睡”的孩子,1年后,还真有差距。
一:长期晚睡的孩子,到底在“亏”什么?
说实话,晚睡这事儿,短期看,好像没啥。
孩子第二天照样起得来,成绩也没一下子垮塌,家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问题是——时间久了,它会一点点伤人。
①生长发育
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不是运动的时候,而是——晚上10点到凌晨2点之间,在熟睡状态下。
换句话说,孩子在睡觉的时候,偷偷长高!
如果长期晚睡、入睡太晚,哪怕你每天给他炖骨头汤、补钙片,也不如让他早点睡觉来得实在。
②大脑发育
你有没有发现,晚上越晚,孩子越“皮”?情绪容易暴躁,说不得,喊不得,一说就炸?
这可不是他故意跟你对着干。
研究表明,长期晚睡、睡眠不足的孩子,大脑的前额叶功能(管专注力、自控力、逻辑力)都会受到影响。
哈佛大学有项研究指出:
青少年如果每晚睡眠少于7小时,会显著降低学习效率、情绪调节能力,甚至出现注意力缺失问题。
也就是说,你以为孩子只是“困一点”,其实他的大脑已经“卡住”了。
③情绪行为
晚睡的孩子,通常还会这样——
白天没啥事,但到了晚上,好像变成了“情绪小刺猬”,一点就炸。
其实,这种“夜间炸毛”,跟睡眠质量紧密相关。
科学家称之为“睡眠剥夺性焦躁”:孩子没睡够,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就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冲动行为,甚至影响人际关系。
这对亲子关系,也是个大挑战。
你一着急吼两句,他一生气摔门走人——孩子晚睡像定时炸弹,炸的不是家,是妈妈的耐心。
二:为啥明知道要早睡,孩子还是“拖拖拉拉”?
有些妈妈,快被孩子的晚睡“气到爆炸”——“怎么说都不听!好话说尽,吼也吼了,哭也哭了,他还是不睡!”
其实,你家娃可能不是“叛逆”,而是中了这些晚睡“陷阱”。
①陷阱1:晚上玩手机,越玩越精神
别说孩子了,就连我们大人,晚上刷个短视频,眼睛都能瞪得比白天还亮。
更别说孩子的大脑,本来就更敏感——蓝光一刺激,褪黑素(促进入睡的激素)就减少,结果脑子清醒得跟早上八点一样。
你以为他是‘不想睡’,其实他是被手机‘晃醒了’。
②陷阱2:白天精力没释放,晚上活力满满
你有没有注意过:
有的孩子放学回来,一屁股坐在沙发上,除了吃饭就没怎么动过。
结果到晚上十点,他精神得像刚下课。
这是因为,白天活动太少,身体根本没“用完电量”。
能量没消耗完,自然也不会“关机”。
尤其是作业写太晚,运动量又少的时候,孩子反而更难入睡。
③陷阱3:作息不规律,生物钟乱成团
今天十点睡,明天十二点睡,后天看剧看到一点……
孩子的生物钟,就像闹钟被人反复调来调去,永远对不上点儿。
一到该睡觉的时候,他的大脑可能还在疑惑:“啊?怎么又关灯啦?我这不是刚上线吗?”
长期下来,孩子的大脑,根本分不清“白天黑夜”,自然睡得慢,醒得难。
④陷阱4:不是不困,是“不敢睡”
“不敢睡”这一点,很多大人都忽略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有的孩子,晚上不愿意入睡,不是因为不累,而是内心有压力、焦虑、不安。
比如:
成绩焦虑:“我今天还没背完书,明天老师会不会抽查到我?”
人际压力:“我同学朋友圈发了聚会,我没去,他们会不会排挤我?”
家庭紧张:“妈妈今天又生气了,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这些情绪没说出口,但藏在心里,孩子睡不着,就跟我们大人“心事重重”是一样的。
这些“晚睡真相”,说白了,都是作息+环境+情绪管理的问题。
而这些,我们都是可以帮他们慢慢调整的。
三:轻松又实用的“早睡攻略”,谁用谁香
让孩子早睡,就像减肥一样: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靠吼基本没用。
我们得“智取”,而不是“硬刚”~
①睡前要有仪式感
人的大脑,其实是“条件反射动物”——只要你每天在差不多时间做同样几件事,它就会“自动进入预备状态”。
比如:
晚上8点:叫孩子洗澡、刷牙;
晚上8:30:上床,关灯前讲个10分钟小故事/轻音乐;
晚上9点:躺平、熄灯、闭眼,不玩手机不讲话。
每天重复,哪怕一开始他还不情不愿,时间一到,大脑就“自动打瞌睡”。
②手机平板限时,不是“没收”,而是“换种方式说再见”
如果我们强行夺走电子产品,大多数孩子第一反应,不是“听话”,而是“逆反”。
我们不妨试试“合作式设限”法:
跟孩子约定一个“电子产品下班时间”,比如晚上8点,手机就归位。
你可以说:“手机也得休息,不然它也会不开心。”
甚至给手机安置一个“家”,到点让它“下班回家”,仪式感满满。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不是在控制他,而是和他一起守护健康节奏。
③睡觉前不做“刺激大脑”的事
很多孩子是因为“睡前过度兴奋”才睡不着——
比如写作业写到太晚,刚打完一局游戏,或者看完惊悚小说……
这些,都容易让脑子“上头”。
我们试试这些“助眠活动”:
听听舒缓的白噪音(雨声、溪水声、猫呼噜声);
睡前阅读纸质轻松绘本/故事(别选《名侦探柯南》那种烧脑的);
④睡眠调整“渐进式”,不强推、只微调
我们别一上来,就要求娃“今晚9点就给我睡觉!”。
他能给你翻500个白眼。
正确做法是:“每天提前15分钟”,慢慢往前推。
第一周:22:45
第二周:22:30
第三周:22:15……
最终目标:21:30-22:00之间躺平。
这样不刺激、不逆反,孩子接受度也高。
育儿最怕一口吃成胖子,最稳的是,一点一点变好。
你家孩子每晚几点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