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中,工业的的作用举足轻重,拥有庞大的工业体量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财政税收,也能拉动服务业的发展。
在安徽省,蚌埠市的工业体量是何“段位”?
若在全省批量设立地级市的初期,蚌埠完全可以用“工业城市”、“省内著名工业城市”来形容,而在现阶段,“省内靠后”、“退步太快”反而成了蚌埠市现阶段的遭遇。
以2024年前三季度的规模以上工业营收情为例,蚌埠市1141.2亿元的体量只能位列第14位,仅高于宿州、黄山,虽然相比皖北地区的淮南、淮北、亳州的差距相对很小,但对比滁州、芜湖已相差太多。“全省第一座地级市+工业城市”跌至全省倒数第三的位次,蚌埠市的工业成果不免令人惋惜。

对于现阶段位居“全省下游”的表现,许多省内网友自然很疑惑,毕竟蚌埠在安徽省的设市时间、工业化起步时间都很早,为什么工业体量到了“下游”的位置?
论工业体量,蚌埠市现阶段为何位列“全省下游”?
一、从进入市场经济至今没有整合出一家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集群的大型集团企业
在安徽,虽然“火车拉来的城市”的身份让蚌埠略显底蕴不够深厚,但它毕竟是设地级市最早的,这使得蚌埠得以在计划经济时期就进入了工业化进程,并发展出了较多元化的产业门类。
但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原有的公有制企业在受到市场冲击后或改制、或消失就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情况。但尽管如此,仍不乏有些地区通过政府行为的企业整合、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等方式发展出了当地的龙头企业或在行业内颇具知名度的企业,这类企业不仅自身的体量庞大,而且还能带动大量配套型企业,从而壮大整个产业集群。

例如芜湖的奇瑞控股集团就是芜湖市国资委旗下的市管国企,汽车生产制造不仅是整个集团的主业,也带动了芜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聚集和发展,从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
但蚌埠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并没有政府行为整合、壮大企业的成功案例,以致于至今没有出现营收、产值“千亿级”的大型集团性企业,至于延伸出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更无从谈起。
二、区位优势相对不明显,且相邻区域无大城市可对接发展
对于普通地级市而言,自身的内生动力本就重要,而对接、融入周边的经济高地同样是高效的做法。对于安徽的地级市而言,长三角地区是距离相对最近的经济高地,所以对接、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成为了省内绝大多数地级市的发展路线。
因客观存在的区位、距离原因,地处皖北地区的蚌埠一直是安徽省内远离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成员之一。远离经济高地、产业高地,蚌埠自然就不容易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或者与核心区城市深入合作,反观相对靠近核心区的滁州、宣城、马鞍山等皖江地区要比蚌埠更有位置上的优势。

除了远离长三角核心地带外,与蚌埠直接相邻的地级市中也没有类似于苏锡常、宁波的经济大市,
假设蚌埠旁边就是座经济大市,那么蚌埠完全可以在拥有自身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对接该市发展,以此培育新的产业。例如该市的优势产业中有汽车整车制造,那么蚌埠可以发展汽车零部件和动力电池;该市的产业中若有半导体芯片设计、生产,蚌埠则可以聚焦芯片封装与测试。
但现实是,与蚌埠直接相邻的城市中并无可以对接发展的大城市,产业打造除了培育本土企业外,仍需远赴长三角核心区、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做重点招商引资。但这些地区同样是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重点招引地区,所以激烈程度、招引难度远超想象。
